广州将布局六大铁路客运枢纽群
11月18日,《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这是广州从20世纪末以来制定的第三轮综合交通规划,锚定“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本轮规划更加注重城市面向国际、湾区多层级空间的交通效率,注重城市交通的服务品质和人的出行体验,并关注交通新技术发展。
《规划》提出到2035年,广州要高水平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实现中心城区至南沙新区、东部中心、外围综合新城30分钟互达,市域至大湾区城市60分钟互达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
尤其,《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从高效便捷、绿色公平、安全韧性等方面确定交通发展指标,包括中心城区45分钟通勤时间内居民占比≥90%,市域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轨道站点800米半径人口就业覆盖率≥60%等,推动广州交通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构建十大对外高铁通道
打造面向中南半岛的国际型枢纽
20世纪末,广州针对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编制了第一轮综合交通规划,提出“内环路+七条放射线”的道路网络格局,缓解内城压力、依托交通干线实现有机疏散。21世纪初,广州响应“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空间战略编制了第二轮综合交通规划,提出构筑“双快”交通网络和枢纽体系,拉开城市骨架、依托交通枢纽实现精明增长。
围绕今年国务院批复的“6+4”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为牵引广州迈向“中心型世界城市”,本轮规划更加强化了广州城市连接全球的能力,并强化交通对产业的协同支撑作用。
根据《规划》,广州要推动白云机场扩容提质,布局通用航空机场,发展低空飞行,构建韧性高效的多机场体系,打造逐梦低空的天空之城。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拓宽国际航运通道,完善海铁、江海等多式联运体系,增强湾区世界级枢纽港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升级辐射全国、融入“一带一路”的铁路网络,打造面向中南半岛的国际型枢纽,构建十大对外高铁通道,联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体现广州作为重要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构建“一心五向”枢纽群:包括中心枢纽群(广州站、广州东站)、西部枢纽群(广州南站、佛山西站)、北部枢纽群(白云站、广州北站、白云机场T3站)、南部枢纽群(南沙站、庆盛站)、东部枢纽群(新塘站、黄埔站、增城站)、东北部枢纽群(从化站、知识城站)。在“五主四辅多节点”的铁路枢纽布局基础上,推动提升南沙、新塘、广州北站等铁路枢纽站定位,构建与空间结构协同的“一心五向”的铁路枢纽群。高标准改造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北站;加快建设南沙站、白云机场T3站;新增黄埔、知识城、从化等客站;结合客流需求安排运营组织,推动枢纽合理分工、高效协同与有机整合,实现多点布局、多站到发,方便市民就近乘车。
通过打造更强能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广州将依托国际航空、国际航运、国际陆路货运枢纽和交通干线廊道,推动全球运输网络与地区产业空间深度耦合,建设有竞争力的门户枢纽。
《规划》提出,广州要以交通可达性和枢纽锚固特性为依据配置产业功能,外移过境货运交通,形成“客内货外”的空间组织模式。通过优化市内货运枢纽布局强化“物产贸”有机融合,加快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发挥货运枢纽周边区位优势,持续推进道路集疏运系统建设、引导周边产业集聚,促进多式联运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支撑制造业立市。同时,要探索基于车型和时间窗的货车通行管理政策,研究利用城市轨道闲时运能提供货运服务。
加强与佛山东莞中山联系
推动实现轨道交通线网上的职住平衡
广州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在本轮规划中也更加注重提升湾区层面的交通效率,要通过补强公路和城际轨道双快网络,从边界对接走向中心直连,打造更高能级省会城市和湾区核心引擎。
《规划》提出,要以引领湾区发展的核心城市建设为契机,织补城际网络和公路网络,持续推动广州与湾区城市由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转变,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支撑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发展。依托轨网+路网,以5个特大型物流枢纽为核心,10个大型物流枢纽为骨架,N个物流骨干节点为补充,强化海陆空多式联运,构建华南最强交通运输网络,夯实枢纽经济中心地位。
同时,广州要用好本轮规划,推动实现轨道交通线网上的职住平衡。重点从加强与佛山、东莞、中山联系,支撑活力创新轴发展,补强南沙新区、东部中心等三方面优化线网,形成多层次、高效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具体来看,以时速160km的都市圈快轨,引领和支撑都市圈以及城市“三核四极”间的高效联系;以时速120km市域快线,强化中心区对外放射廊道;以时速80-100km的城市轨道普线,服务于“极核”内部的交通联系,提高居民通勤效率和城市运转保障能力。围绕轨道站点布局资源要素,加快推动低效客流站点周边的开发建设,构建轨道上的职住平衡,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
推行分区差异化出行模式
引导电动自行车回归“非机动车”属性
交通规划建设始终要服务于民,因此,本轮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城市交通的服务品质和人的出行体验。
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标,《规划》优化了轨道交通以提升通勤效率,优化了道路空间配置以促进绿色出行。同时强化综合枢纽的零换乘、一体化功能,打造“全天候、安全、舒适、连续”的高品质换乘环境。
根据《规划》,广州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明确以轨道交通发展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同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建设步行友好城市,提升自行车和步行服务品质,引导电动自行车回归“非机动车”属性,引导市民合理使用小汽车。推行分区差异化出行模式,在中央活力区率先实现轨道+步行的“零碳”交通示范区;在中心城区鼓励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外围区域营造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共存的综合交通系统。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规划》一方面对生活性道路的空间进行优化调整,在中央活力区内率先实现机动车道与慢行道的空间比例1:1,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步行和骑行空间。另一方面,对城市街道要素进行精细化设计,健全15分钟生活圈交通设施,营造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
《规划》还推动乡道、绿道、碧道、城市道路多道融合,打造520公里山海骑行道和2500公里乡村风景道,高质高效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绿美广州建设。
升级改造道路基础设施
探索“智能的车”+“智慧的路”协同发展
遵循“需求导向,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广州本轮规划在进一步研究新模式、新技术赋能交通提质增效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更加鼓励城市交通发展创新,推动交通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
《规划》明确,广州要通过政策引导、科研创新、示范应用、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低空飞行、自动驾驶(含车路协同)、地下物流系统等新交通业态,探索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更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公众多样化的运输需求,更高质量谋划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
这也要求,广州要在空间保障上预留一定的弹性,以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交通方式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在低空飞行方面,广州要加快通用机场、垂直起降场等设施建设,构建低空基础设施网络,预留低空飞行未来发展条件。结合低空空域使用需求和敏感区分布情况,探索分层规划干支分明的跨市跨区、区内低空航线航路。航路优先选择水系、市政廊道(高快速路、铁路)、生态用地(生态走廊、低矮山体、生态绿地、农用地)。
在自动驾驶方面,升级改造道路基础设施,探索“智能的车”+“智慧的路”协同发展模式。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符合国情的自动驾驶法规和标准体系,以确保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焦点
“12312”出行交通圈 “123”快货物流圈
到2035年,广州将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即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以及“123”快货物流圈,即国内城市1天送达,东南亚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