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植入“瓣中瓣”更换“过期心门”!华中地区首例“中国智造”球囊扩张瓣膜,在武大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开展
极目新闻通讯员 任艺萱
18年前通过外科手术植入心脏内的二尖瓣生物瓣,现今已经不堪重负,78岁的苏姓患者再度面临心脏“罢工”危险。近期,全国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江洪教授带领团队开展被称为“套娃”的微创“瓣中瓣”介入技术,为他成功更换“过期心门”重塑心脏健康,也为古稀老人的生命“再增寿”。
据悉,这也是“中国制造”球囊扩张瓣膜自2024年8月成功通过临床试验(研究)上市后,用于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瓣中瓣”介入治疗在华中地区首次开展。
来自湖北咸宁的苏姓患者,2006年因为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接受了外科手术下的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但近1年来,他稍微活动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病情严重时睡觉会憋醒,需要坐起来才能缓解。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18年前植入的二尖瓣生物瓣出现了严重的关闭不全及狭窄,进而导致急性心力衰竭。
苏某家属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咨询,均被告知需要尽快再次进行手术,来替换“衰败”的人工心脏瓣膜。然而,患者的高龄和二次开胸将面临着非常大的手术难度和风险。经过多方打听,一家人决定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院长江洪教授就诊求助。
江洪教授详细了解了苏某的病史,仔细检查后发现患者的二尖瓣人工生物瓣已使用18年,远远超过生物瓣膜在人体工作的平均10-15年的年限,目前已经出现严重的衰败情况,需要尽快进行衰败瓣膜的再次置换,于是将其收治到心血管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进一步检查和评估。
针对复杂病情,结构性心脏病科黄兵主任医师带领团队调阅外科换瓣手术记录后,建议苏某接受心脏增强CT扫描、经食道心脏彩超等检查。食道超声进一步证实目前二尖瓣生物瓣已出现严重的关闭不全及狭窄,导致左心房扩大到正常人的2倍,而且已经引起肺动脉压明显升高。
完善检查后,江洪教授带领结构性心脏病科团队联合心血管外科、麻醉科、超声影像科等专家反复讨论,认为患者再次开胸换瓣难度及风险太高,选择球囊扩张瓣膜、通过微创“瓣中瓣”介入技术进行二尖瓣置换是更好的选择。
据介绍,瓣中瓣技术原理类似于“俄罗斯套娃”,通过导管方式将新瓣膜崁套在毁损的旧瓣膜里面,从而完成对衰败瓣膜的置换。由于该技术只有一次释放瓣膜的机会,这对术者操作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必须确保瓣膜释放在最佳的位置;释放过程中一旦出现瓣膜移位,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并发症。
除了对术者操作技术要求高,进口球囊扩张瓣膜的昂贵费用也是治疗路上的“拦路虎”。可喜的是,2024年8月首批“中国智造”的球囊扩张瓣膜成功上市,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经过良好的医患沟通,苏某及家属欣然同意选择“中国智造”球囊扩张瓣膜完成手术。
一周前的心脏介入手术中,江洪教授凭借精湛的导管操作技巧,在麻醉科王鄂友教授团队、超声科周青教授团队的配合下,熟练穿刺房间隔、跨瓣建立好轨道,然后将人工球囊扩张瓣膜沿着轨道输送到“衰败”的二尖瓣位置,通过结构性心脏病科团队熟练地配合,完美地将全新瓣膜释放在最理想的位置。整个手术仅耗时1个小时,术后左心室造影及超声均显示二尖瓣反流及狭窄完全消失,左心房压力显著下降。
苏某术后第二天就开始下床活动,之前的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好转。他欣喜地表示,相较于第一次开胸手术的痛苦经历,这次感觉“睡一觉”就治好了病,完全感觉不到任何疼痛,简直太神奇了。经过结构性心脏病科医护团队的悉心照料,术后第4天患者就完全康复出院。
江洪教授介绍,与机械瓣膜相比,生物瓣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相容性,且不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等优点,因此目前生物瓣膜的使用比例不断升高、也越来越年轻化。但生物瓣膜会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衰败,即生物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出现人工心脏瓣膜衰败的患者通常需要再次外科手术置换,但二次开胸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很多患者因不能耐受不得不放弃治疗。近年来,随着球囊扩张瓣膜的诞生,经导管微创 “瓣中瓣”技术进行衰败瓣膜的置换,逐渐成为再次外科开胸手术的最佳替代治疗方案,具有创伤小、手术风险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心脏结构修复中心在江洪教授的带领下,已常规开展所有心脏瓣膜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微创介入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次二尖瓣生物瓣衰败后“瓣中瓣”介入治疗在华中地区的成功开展,不仅让更多人工心脏瓣膜衰败的患者得到再次治疗的机会,也标志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结构修复中心水平迈上新台阶。
(图片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