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博士论文致谢出圈两年后:他出版新书,回家乡985高校执教,开始刻意远离聚光灯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稳 报道
回首望过去,可怜无数山。
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2022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赵安那篇意外走红的博士论文致谢,曾在那个夏天感动了无数人。
赵安在致谢中写道:我从2005年18岁离开故乡,负笈远游,至今35岁博士毕业,整整17年时间过去。期间参加过7次研究生考试、3次博士论文答辩,最终完成了草学学士、法律硕士、经济学博士等阶段的学习。也曾因学业一度中断,在多家农业企业打工,曲折废弛难以尽述……
文章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一字一句,熠熠生辉,让无数网友读后泪眼婆娑,不由感慨:“他的世界本无光,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看到了奋斗最好的样子”“卑微到尘埃也要开出花朵”……
2022年,赵安因一篇博士论文致谢走红网络。(若无特别说明,均为受访者供图)
致谢走红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蜂拥而至,海报新闻记者也是在那时认识了赵安。报道刊发后,近两年来鲜有交流,倒是经常能够通过他发在朋友圈的感悟和随笔,了解到他的近况。
近来,偶然通过朋友圈知悉,他刚刚出版了新书,书中收录了不少此前走红的文章,以及近年来的感悟,可谓是对那篇走红致谢的扩充。
“以最卑微的梦,搏击风浪,成就人生”“向着光、追寻光,最后成为光”“笨人自有笨人的光辉”……书中那些文字,细细读来,令人颇多感慨,似乎一下子回到了两年前的那个夏天。便觉应该为两年前的那次采访,作一个迟到两年的收尾。遂通过微信向赵安发出了采访邀请,彼时,他正忙着在兰州大学举办新书首发式。
赵安的新书在兰州大学举办首发式。
活成一束光
新书主要是赵安过去十余年笔耕不辍创作的作品,两年前走红的多篇文章均收录其中。书名《活成一束光》,取自泰戈尔的一首诗: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至于出版此书的缘由,赵安在书中这样写道:2022年博士毕业的那个炎热的夏天,我在中关村一间五平米的出租屋里,写下名为《可怜无数山》的论文致谢,原本千头万绪不知如何下笔,不承想,枯坐在电脑前,回望三十五年弹指间,无数往事裹挟着万千情绪,汹涌而来,居然多次让我泪落如雨。短短三千字,几个月里传遍大江南北,点击、阅读量超过百万。这本小书,正是有赖此文。
当赵安意识到自己的文字可以对他人产生正面的影响时,他将之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与进一步自省、完善自我的途径。正如他所说:“时代巨轮劈波斩浪,如我这般微如泥沙、小如野草之人,写的这些私人化的文字,是在完成自己、治愈自己;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更是通过书写个人史,来记录社会史和时代史的一鳞半爪。”
其实,很多年前,赵安就曾想把这些文章发布,奈何当时鲜有人关注,自然出版社也不感兴趣。2022年夏天,因为论文致谢的走红,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曾有两家出版社主动联系他。“当时的我,焦头烂额,没顾得上这个事儿。”
直到今年元旦,他才真正开始准备。“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每天工作之余就开始打磨书稿。”如他所说,这些散落各处的随笔,仿佛二十年里的成长足迹,主题、内容凌乱不堪,质量参差不齐,要整理到一本书里,实非易事。
新书出版之后,市场反馈以及社会反馈都还不错,以至于赵安会时常收到朋友和粉丝关于读后收获颇多的信息。
回乡,既是守诺也是追求
聊完新书,我们又聊起了他最近两年生活的变化。
那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取得博士学位后,进入高校成为了一名老师,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赵安说,2022年夏天的走红,除了让他在那段时间开始频繁接受采访外,似乎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多少变化。
很多人觉得,他在博士毕业后赴兰州大学任教,和那时的走红有关。赵安告诉记者,其实早在走红之前,就已经基本确定了他回兰州大学任教一事。
“只是在我离开北京的时候,很多朋友觉得我在这个时候离开可能不恰当,毕竟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机缘。”赵安说,2018年他初到北京时,也曾雄心勃勃,觉得自己有机会在北京大展拳脚,赵安甚至用“野心”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境。
博士毕业之后,赵安成为了兰州大学的一名教师。
但是之后四年,他并没有找到很好的机会,实在心有不甘。未料阴差阳错,在他离开前的最后几个月,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饶是如此,他还是在毕业之后毅然决然回到了老家甘肃。尽管,当时的他,已经具备了留在北京施展抱负的可能。
问及原因,赵安表示,早在走红之前,他就跟兰州大学任继周院士(中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开辟了“农业伦理学“研究领域)有过约定,要回到兰州大学从事农业伦理学的研究工作。“我已经答应任先生了,这是不能动摇的,任先生是我们兰州大学第一代草业人,我作为任先生的学生,这也是我的学术使命。”
回去,即是对先生的守诺,也是对学术至诚的追求。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赵安一再强调,如今的他,只是兰州大学一位非常普通的老师,一位普通的班主任。“这两年时间里,一直在弥补职称上的短板,抓紧做学术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意淡出网络。”
只是当真正成为老师之后,面对一个个鲜活的青年学生,赵安的内心触动非常大,促使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这份职业当中来。从最初的研究工作,到开始给研究生代课,再到今年成为本科生班主任,跟学生的接触愈发密切。连赵安都没想过,在这个年纪,还能对一份职业能抱以如此的热情。
深思其原因,赵安觉得,或是因为自己在过去迷茫的十多年中,遭受无数挫折,走过很多弯路,如今回到教育岗位上,看到无数个二十年前的自己的时候,“他们的每一个让你感受到确信的眼神,都会让你毫无保留。”
赵安做基层村干部的那几年。
其实,赵安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老师。尽管,他的父母都是乡村中学的老师。
如今的他,站在大学的讲台上,偶尔也会想起当年求学的那些峥嵘岁月。“最难忘的经历,还是当村支书的那三年,收获最大,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赵安感慨,总算没有辜负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也感慨这个时代没有辜负那些不停努力的人。他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如果重写博士论文致谢
如今的他也会经常想起,两年前那个夏天,在中关村五平米的出租屋里写致谢时的场景。“有些事情真是不堪回首,(当时)我一个人坐在那里边敲字边号啕大哭。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怎么会喷薄出这么多的情绪来。”
那么,如果重写博士论文致谢,他会如何去写呢?
赵安也曾想过,若提前知道这篇致谢会获得如此的关注,他还会不会像一个愣头儿青那样,不合时宜地去分享自己的那些失败。“我不确定,我不确定我有没有那样的勇气。我有时候也矛盾,来回挣扎,但是后来我想,总是需要在某个节点爆发,如此也就不再患得患失了。”
其实,当初的走红确实给他带来了一些压力,甚至有不少人因为他多次考研的经历,质疑他的智力水平,质疑他啃老,这一度让他非常难受。
后来,一名学生在和他聊天时提到的一句话,倒是让他释然许多。“他说,老师,在我们眼里,你是一个不论做什么都能做成的人,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求学深造,或是现在回到大学任教。”
无论如何,赵安认为,那篇博士论文致谢,至少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让他从一个不知名的状态,一下跃到大众的视野当中来,持续保持热度。
乃至于直到现在,仍会不断有网友、学生找他寻求建议,包括到基层担任村干部,或是考研考博等。对于这些,赵安一向较为谨慎,他觉得,自己的经历并不完全适合所有人去借鉴。但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凝成一束光,照亮同样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迷茫挣扎的人。
谁说污泥满身不算英雄
小镇青年、村支书、博士、高校教师……这些曾经或正在赋予他身上的种种身份,他还是更喜欢如今高校教师的身份。“从事着自己热爱的研究工作,不管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处于一种相对来说比较丰盈的状态。从以前苦大仇深的阶段,走到了欢天喜地的年纪。”
赵安和学生一起参加读书会。
当年的致谢和发言,影响了无数人,如今这种影响一直在持续,在大学讲台,他也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这是他更为在意的事情。“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无用的人,一直误以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没想到这些经历,成为了一束光,照亮了这么多人。”
赵安在谈到之后的计划和打算时说:“19年前上学的时候,我第一次遇见任继周院士,是在先生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课上,我傻乎乎问了一个问题——学草何为?经历了近20年时间,我又回到了兰州大学草业学院,我将用我后半生的时间去回答这个问题。”
最后,我想用两年前赵安曾对我说过的一段话为本文结尾:这不只是我,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样子。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我们都在奔跑的路上,都有不凡的经历,都很了不起。我们不惧千山万重,不负岁月峥嵘,这是所有追梦人的满腔赤诚。
(来源:海报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