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展指南 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
岭南文化,湾区精彩。
——广州——
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
展期:11月13日—2025年2月16日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展厅三楼展厅三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奉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亚美尼亚也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之一,东西方文明在这片土地交汇,发展出悠久厚重的独特文化。
展览臻选近百件埃里温历史博物馆馆藏的18—20世纪亚美尼亚文化珍品,通过“大美初见——邂逅亚美尼亚”“华冠丽服——亚美尼亚传统服饰”“银花宝钿——亚美尼亚银器”“繁花似锦——亚美尼亚地毯”“和合共生——传承与交汇”五个维度全方位揭秘亚美尼亚18—20世纪的艺术和生活。展品涵盖传统服饰、珠宝银器、手工艺品、古城影像、活态遗产,结合广东省博物馆馆藏,勾勒出亚美尼亚人在广东的历史足迹,共同编织成一幅亚美尼亚人民的风俗图卷。
展览特别设置“榴花西来”专题,通过服饰、银器、地毯全方位展现美尼亚丰富的石榴文化,同时甄选多件广东省博物馆石榴题材馆藏文物,对照呈现中国传统观念与审美中的石榴文化,体现不同文化沿丝路的传播和碰撞。
巡城记——1949庆祝广州解放巡游之路
展期:11月10日—2025年2月16日
地点:团一大纪念馆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广州,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华南最大城市广州宣告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此后,广州组织了多场庆祝活动,以11月11日的“解放广州入城仪式暨庆祝广州解放大游行”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加游行的部队和有组织的人民团体达20万人,盛况空前。
本次展览以1949年庆祝广州解放巡游路线为主线,分为“古城故地”“长堤新貌”“西关印象”三个部分,通过74张照片,展现庆祝广州解放巡游路线沿途的历史风貌和时代变迁,探寻城市文化,讲好广州故事。
南粤一家六人画展
展期:11月15日—2025年2月16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四层15号厅、16号厅、17号厅
本次活动为画家吴丽娥女士和她的子女苏华、苏家芬、苏家杰、苏家芳、苏小华六人作品展。被誉为画坛“苏氏五杰”的苏家五姐弟妹,他们的作品在画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五位艺术家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均已成为享誉岭南乃至全国的知名艺术家。他们的母亲吴丽娥70岁开始学画,擅长画猫,别有意味。
本次的捐赠作品共82件,都是画家的精品力作,内容精彩多样。作品中有母亲吴丽娥笔下的猫,惟妙惟肖、形态各异;有大姐苏华刚健雄浑的国画和气势磅礴的草书;有苏家芬高雅静穆、色彩热烈、造型厚重的水彩画;还有苏家杰现代感强烈、风格鲜明又新颖的名著封面画;更有苏家芳富丽堂皇、雅而不俗、生机勃勃的国画,以及苏小华秀丽娇娆、如梦如诗、清丽典雅的国画。
和合与致新——穗港澳雕塑联展
展期:11月12日—11月30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3层10号展厅
本次展览由广州雕塑院、香港雕塑学会、澳门雕塑学会共同发起,汇聚广州、香港、澳门三地创作者近80件作品,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浓厚的时代气息,旨在以雕塑为媒介,呈现三地艺术创作的当代风貌与创新探索。展品中既有对于社会动态、日常生活的具象塑造;对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的转化;对人与动物、自然关系的探讨;对抽象事物或元素表现形式的研究;对自我思想或群体精神的表达等——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与现代表达的巧妙融合,也有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与深刻思考。
展览叙事围绕“塑古融新”“异彩纷呈”“情感共鸣”等单元作集合性展示,在同一主题架构之下,观众可以观察到三地创作者们不同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而单元之间的内容亦相互联系交织,展现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并存。
岛亦有道
展期:11月2日—2025年1月26日
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
展览汇集16位(组)艺术家,通过影像、摄影、声音、雕塑、装置和历史材料等媒介形式的重新排演,在虚构想象、现实困境和未来猜想中徘徊,共同编织一部由人、神、怪、盗和水生物种共演的多幕剧。
展览从四个维度展开:“火环带”指向岛屿的地质成因和亲缘关系,及其所受环境灾害对人类社会动荡的对应关系;“航海的吟唱”提示了一种非线性的时间观,以及在海洋的世界中声音如何成为历史的载体;“珊瑚、沙洲和漂浮的陆地”在一系列物质纠缠、不稳定和循环状态下,为思考疆域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而“海盗新梦”从漂泊和流放的经历中,获取在海陆间协商政治与文化身份的经验。
从伶仃洋群岛上张保仔的宝藏,三婆神的船庙到大亚湾的海盗皇后,从济州岛的萨满、爪哇岛的迦楼罗传说,到兰屿悠扬低沉的吟唱……这些海洋传说、信仰与仪式,与远洋渔业、跨海基建、填海工程以及能源产业等当代海上神话交织重叠。海洋或许不再是难以征服的对象,却依旧是想象力的孕育之地。观众将被邀请进入一片漂移、开放的海域,在艺术家作品构筑的形态各异的岛屿与环礁间穿梭,体验如潮汐起伏般流动的剧目。
——深圳——
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藏集部古籍善本展(下)
展期:11月15日—2025年3月15日
地点:深圳博物馆金田路馆(历史民俗)第二专题展厅
本次展览是深圳博物馆自主策划的原创古籍精品专题展,是广东地区首个大型古籍系列性展览。该系列按经、史、子、集的序列,分七年全面地向观众展示馆藏善本,突破了国内一般古籍陈列思路,提炼各部类古籍展品的独特人文历史主题,是深圳博物馆在古籍保护与利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尝试。
展览主要展示集部中的楚辞、总集、诗文评、词曲四类古籍共102件/套展品,展览回归“传承”主题,以文学史为基本框架,利用白居易履道宅的池上故事为线索,串联起六个单元。“屈原离骚”“六朝文学”“盛唐诗风”“古文运动”“乐府词曲”“明清藏书”分别讲述传承故事,重点描绘各故事中的人物群像,涵盖贵族、官员、平民各阶层,突出人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展品包括元刻本《文选》、明初刻本《三苏先生文集》、明正德十六年陆元大刻本《花间集》、明嘉靖八年晋藩刻本《宋文鉴》、明嘉靖嘉趣堂刻本《六家文选》等。
人民的风景——馆藏关山月新中国写生专题展
展期:11月13日-2025年6月8日
地点: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2楼陈列厅
纵观20世纪中国美术史,关山月无疑是国画革新的先行者和实践者。20世纪上半叶,他以笔当戈直接描绘抗战,早年写生表现后方山水,溯源敦煌汲取古代艺术精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画备受质疑,国画改造成为国画家们努力的方向。关山月承恩师高剑父新国画的理念,延续1940年代奔走写生的行动与方法,以新中国的文艺思想为出发点和基底,重塑国画写生,引领国画革新。
本次展览选取了关山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四个具有标志性的写生实践:岭南写生、首都写生、湖北写生、江峡写生,以作品、文献和研究文本,勾勒出他在新中国时期革新国画的艺术史逻辑。
——珠海——
观潮——澳门当代艺术25年
展期:11月14日—2025年1月5日
地点:金湾艺术中心C馆·艺术馆
本次展览为澳门当代艺术研究中首次全面回顾、梳理,从艺术的纬度呈现自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艺术发展脉络。展览以珍贵的文献资料及艺术作品构成富有张力的系统线索,对话传统、记忆、融合和变化,带来多维度的人文思考,共同展现澳门回归之后当代艺术的繁荣景观。
——澳门——
“我”从远古走来——庆祝澳门回归25周年周口店遗址文化展
展期:11月12日—12月4日
地点:澳门科学馆2号展厅
本次展览围绕“认识古人类、重要化石地点、保护与寻找”等主题精心布局。在展览中,图片、场景复原和古人类环境氛围的巧妙运用,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远古时代。通过记录着古人类生活点滴的珍贵图片与逼真的场景复原,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狩猎场景,向观众讲述着周口店遗址的研究进展、北京猿人化石的遗失与寻找以及新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演变。观众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人类的生存智慧,还能感受到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香港——
《广州大典》香港文献展
展期:11月15日—11月24日
地点: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展览馆
本次展览是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之一的“传承与共融:大湾区文献存珍”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展出《广州大典》中与香港有关的丰富地方文献外,“传承与共融:大湾区文献存珍”展览还将展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澳门公共图书馆议事亭藏书楼收藏的港澳早期西洋典籍。
展览由两个板块构成。第一板块“广府文化的‘根’与‘魂’——《广州大典》”集中介绍新时代以来《广州大典》与广州地方文献保护事业的卓越成绩;第二板块“《广州大典》中的香港”聚焦《广州大典》中的香港文献,深入发掘明清以来香港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城市精神,分为“港籍荟聚”“狮岭风度”“粤韵绕梁”“省港书坊”“书阁藏珍”五个章节。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戴银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