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借凳子加了两排座位!这场技术创新对接会“飞”常火热
11月12日上午,天空飘起绵绵细雨,成都高新区金融麦田里的梦咖啡却一片火热——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成都市低空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接会现场,主办方提前准备了近百杯热腾腾的咖啡,仍供不应求。有投融资机构代表的名片被发光,他亮出微信二维码,加好友的人立马围了一圈……因到场人数远远超出了计划,工作人员不得不从其他地方借来椅子,临时增加了两排座位。
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FO朱锐是当天最先到来的人之一。除了拓展资源、寻找合作机会,他的“头号任务”是与“老朋友”中国民用航空第二研究所(下称民航二所)联合组建创新联合体,为后续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进eVTOL(飞行汽车)商业化进程做铺垫。
这对来自成都的“CP”还携手“亮相”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共同为成都的低空经济产业“代言”。
一个是成都的低空经济“链主”企业,一个是领域覆盖最广、产学研用链条最长的民航科技集团,紧密联结、并肩前行背后,藏着一个特殊的故事。
打破信息差
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双向奔赴”
沃飞长空与民航二所的缘分,同样始于一场行业对接交流会。
“今年上半年,在成都市科技局的牵线搭桥下,我们与民航二所建立了初步联系。”朱锐还记得当天的情景:深入了解后,彼此发现在技术研究和技术成果落地上有很多合作的可能,于是,更深入的互动迅速拉开。“沃飞长空的背后是吉利集团,在制造、产业端有诸多优势。而民航二所又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恰好互补。”
对于沃飞长空来说,此次合作也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全球争相布局eVTOL新赛道的环境下,要想迅速占领行业主导权,加速飞行汽车的技术验证与商业化进程是关键。“组建创新联合体后,我们不仅在技术层面进行联合攻关,还将共同探索飞行汽车在未来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城市空中出行、应急救援等,力求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商业价值。”朱锐说。
沃飞长空和民航二所的合作,也是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的“双向奔赴”。
“本来我们也不知道成都有这么优秀的低空微气象技术团队需要转化科研成果,是市科技局把我们的需求撮合起来,帮我们对接上这次合作。”当天,成都携恩科技有限公司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进行了产教融合协议签约,携恩科技董事长刘洋告诉记者,此次合作让企业能够获取原始创新技术,帮助解决民营企业科技研发上的被动难题,希望在未来的低空运营中,能更加高效地使用航线航路,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安全的低空运营服务。在他看来,企业有场景、高校有技术,将场景与技术结合,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上更有信心和决心。
上述两个故事,也是关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故事:企业擅长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高校科研院所则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积累。推动技术创新研发与市场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既可以使科技成果高效精准转化,还可以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产品迭代升级赋能。
而要想打破这一信息差,就需要“有意识地撮合”。
优化创新生态
“朋友圈的人都来了!”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还需要优化生态。因此,除了“点对点”签约合作,“点对面”的技术创新对接同样必不可少。
在对接会现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及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院校带来最新的技术成果,寻求合作机会。
“电子科技大学在低空领域,特别是在电磁空间安全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专利和科研成果。”天府绛溪实验室电磁空间前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邵怀宗介绍,“此次发布的智慧城市低空感知控系统与低空空域电磁巡警,在国内低空经济安全保障领域达到了技术领先水平。”
“民营企业如果有技术需求,我们可以提供技术转化,或者协助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技术开发和应用。”邵怀宗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我认识了许多企业代表,并已建立了初步联系,希望我们能进一步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推动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
“感觉朋友圈的人都来了!”当天,成都星卫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孔维辰遇见了不少老朋友,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他举例,“腾盾科技也来到了现场,我们此前已建立联系,双方又互通了业务领域的需求,希望下一步能达成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此外,要中试平台、要资金、要场景支持,一一安排。
作为园区方,彭州市交通运输局(低空办)工作人员杨双萱在现场不遗余力地进行“安利”:对于入驻园区的企业,政府在测试测飞、场景打造等20多个方面都给予了支持,此外,今年成立的湔江实验室是可以服务企业适航审定的公共平台。
作为西南地区首个综合无人机试验基地,“天空之眼”可以提供测试测飞、考试培训等服务。目前已有4000余架(次)无人机从这里起飞,单日最大飞行量达100架(次)。“基地目前正不断争取扩大空域,将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测试场地,本次来参加活动,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科研力量和科技企业加入我们。”
盘活科创资源
多措并举激发企业创新潜能
成都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技术人才,如何有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成果溢出效应,串起科技链条上的创新资源,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助力,这也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技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园区强、产业强。以创新驱动发展,强企业这个‘点’,才能形成‘链’的优势和‘面’的提升。”在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看来,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强化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是破题的关键。
“我们将持续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常态化开展‘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打通高校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丁小斌提到,要让高校院所的人才、技术以及成果和企业、市场进行充分融合,其中的关键“桥梁”是打造以校企地、院企地合作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我们将以需求为导向与大院大所合作,组建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推进‘平台+园区+转化’的融合机制。”这些方式就包括组建专业化公司,以产业基金投资孵化的形式促进其成果转化。
与此同时,成都富集的高校科教资源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盘活这些科创资源,成都正依托市场化的专业机构来组建专业化公司,探索在蓉高校科研仪器设施设备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开放给民营企业,助力研发和生产。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优化企业创新创业生态,唤起千千万万民营企业与城市同频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助力成都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丁小斌说。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实习生 何婧雯
编辑 李钰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