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中学生获正高职称还研发火箭?是否过度包装需要解开这个谜团
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近日,一份简历引起国内科技界关注。该简历显示,一名16岁中学生何某为“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研究工作室正高级负责人”。对此,中国科协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科协旗下并无此工作室,何某与中国科协无关。(据11月14日澎湃新闻报道)
据报道,在一个标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版权所有”字样的“科技工作者之家”网页中,自称在广州南方学院番禺附属中学学习的中学生何某,在工作经历部分自称成为“青少年科技研究工作室正高级负责人”,并自称是该工作室“创始人、负责人、总工程师”。
相关网站上的介绍(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此外,名为“荔省青少年科研活动小喇叭”的微信公众号则刊文介绍何某:男,2008年12月28日出生于广东广州,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科技研究工作室总负责人及总工程师、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研究员、中国宇航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
16岁的少年,拥有上述一系列头衔,称得上是“牛娃”了,这的确令人称奇,也引来网友羡慕:又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有网友质疑其真实性。
相关公众号上的介绍(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虽然破格评正高职称并不稀奇,但一个16岁的孩子能成为“正高级”负责人,还是很罕见的,可以说能让人惊掉下巴。因为正高职称的获得,是要扎实的科研成果或工作业绩来支撑的,要想在16岁获得正高职称,这是难以想象的事,26岁能获得正高职称,就已属于凤毛麟角,十分优秀了。
据上述公众号文章介绍,何某完成过气动挤压工程方案设计(航天航空类),发表过几篇国家级期刊论文,设计了“探索一号”系列运载火箭方案,参加了“第八届冲压发动机技术交流会”“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2024年6月参加2024“筑梦航天·行进湾区”莞港澳台侨青少年交流实践活动。2024年1月评选正高级职称。
不知这个正高职称是由哪个部门评定的,其评选的标准与程序为何。这个正高职称又是否为专业技术序列中的职称。何某的相关成果是否为独立完成?“牛娃”的背后是否有牛家长、牛老师?即使有上述成果,能否以此获得正高职称,同样是个疑问。
自古英雄出少年,如果何某的简历为真,这当然是令人欣慰之事。大家高兴都来不及,巴不得少年才俊脱颖而出,也巴不得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其简历有夸大之词,就有混淆视听之嫌。
11月14日,中国科协办公厅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中国科协旗下并没有所谓“青少年科技研究工作室”,更不存在为其评选正高级职称的可能。另外一名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工作人员也确认,从没有设立过“青少年科技研究工作室”,也没有听说过这名16岁的负责人“何某”。
对于何某个人资料中提到担任研究员的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该校工作人员表示,从未招录过16岁的研究员。广州南方学院番禺附属中学方面工作人员则表示,没有听说本校学生或者教师有从事设计运载火箭的信息。
那么,相关信息是如何发布到网上去的,相关公众号与网站在发布信息时,是否经过核实?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么一个耀眼的简历?
也许该简历中提到的一些头衔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称谓,诸如创始人、总工程师是自封的,正高级职称与正高级负责人也可能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样,所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科技研究工作室”也可能是把某个工作室扯上了一个大旗。如果属于误用了这类头衔,相关说法既是不严谨的,也不严肃,因为这会造成误解。
至于“中国宇航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之类头衔,也可能不必当真。毕竟上次“95后”研究员获“4个博士学位”一事,已表明一些社会组织只需注册缴费即可获得会员资格,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作兼职职务。涉事研究员表示“背后有虚荣心的缘故,也有过度包装的成分。这是我的一个深刻教训,希望青年朋友们引以为戒。”
那么,此次16岁中学生获正高职称是否同样存在过度包装的现象,需要拨开迷雾。鉴于当事人只有16岁,简历中的一些头衔可能并非当事人自己所为,本身也可能是无辜的,不排除属于他人“望子成龙”心切而被动光环加身。希望不要给孩子带来压力,也希望制造疑问的人能出来解开疑问,对简历的真假给外界一个解释,毕竟已经引起了外界关注,让人产生了疑惑。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