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引入量化标准,切实保护孩子的眼睛
为有效遏制儿童近视低龄化、推动近视科学防控,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印发《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量化标准部署8项具体举措,要求贯彻前移防控关口,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这一近视防控的关键阶段。
防近视工作近年备受重视,正如南都报道所总结的,此次政策的最大亮点就在于量化标准,让工作更具操作性。
比如,小学教育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保证幼儿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确保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线上培训机构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考虑到这些要求主要由学校或培训机构来执行,因此其落地效果或许值得期待。
防近视政策逐渐细化,并且针对不同场景提出相应要求,这是近年政策的一大趋势。在此之前,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2023年教育部部署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明确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而根据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通知,2024年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一项重点工作为,开展2024年托幼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学校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根据通知,教育部将督促地方和学校全面深入实施“学校明亮工程”,按照相关标准对教室开展照明条件改造,配备可调节课桌椅,同时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长。
可见,今天强调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不是简单喊口号,而是制定可执行的规定、可预期的管理。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很多政策都明确了责任主体和工作目标,尤其是教育机构和家长,成为政策落实的关键角色。这一方面当然抓住了重点,但也有人表示不乐观——从政府到学校再到家长,防近视层层施压,家长如何扮演好监督角色,如何提升他们的积极性,能否避免防控工作沦为形式主义,仍然需要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持续跟踪。
可以确定的是,各方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都非常重视。这当然与目前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如今导致近视的因素太多。就工具来说,平板电脑、手机对儿童很有吸引力,已经成为他们娱乐、学习的重要渠道;就内容而言,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客观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成瘾特质,儿童沉溺此类内容较为常见。毫无疑问,如果完全不加限制,近视问题只会愈演愈烈。
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学生近视率52.7%,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这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需要完善且有效的政策跟进,在这个过程中,倾听有关各方的声音尤其是来自家长的反馈,或许至关重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