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博物馆开放 集中呈现约4000年前中华早期文明
陶寺遗址博物馆外景(无人机照片,1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新华社太原11月12日电(记者王学涛、姜淏然)陶寺遗址博物馆12日正式开放,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文明首次集中系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230件(套)文物静静诉说中华早期的灿烂文明。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崇山向汾河谷地过渡的黄土塬上,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代表性遗址之一。陶寺遗址发现于1958年,正式科学发掘始于1978年。经过46年考古发掘,这里发现了规模庞大的城址、气势不凡的宫殿类基址,以及大型墓地等。
新建的博物馆位于遗址西北边缘,馆内分为“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3个基本陈列单元,深入阐释陶寺遗址作为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
陶寺遗址博物馆外景(无人机照片,1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煌煌都邑”展区将陶寺城两百年兴起、一百年繁盛、一百年衰落的历史变迁娓娓道来。站在中期都城沙盘前,轻触按钮,宫城宫殿区、仓储区、墓葬区、祭祀区等区域被点亮,一座恢弘都城如在眼前,宫城卫君、郭城卫民的“双城制”规划理念一目了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陶寺遗址考古队领队高江涛认为,陶寺文明的形成,是中原、河套、海岱、江汉、甘青、江浙等区域文化互动融合的结果。这座都城创造的文明也多被夏、商、周及后世继承发展,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重要标识和主要源头之一。
11月12日,游客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参观、交流。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在“早期国家”展区,一场复原的宴会上摆放着鼍鼓、土鼓、石磬等文物和复原物。如果好奇这些古老乐器,可以激活多媒体设备,聆听来自4000多年前的“悠古遗音”,还能操纵多种乐器合奏一曲。
在大型墓葬的随葬品中,出现鼍鼓、土鼓、石磬等固定组合、固定数量、固定位置的现象,说明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这些发现生动表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进入新的重要阶段,陶寺早、中期聚落已经初步具备早期国家特征。”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说。
11月12日,游客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在遗址东北部13万平方米的宫城里,矗立着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精美的宫殿。陶寺先民用白石灰涂抹墙面和地面,并在上面装饰独特的几何纹样。
高江涛说,陶寺宫城内最大的宫殿类基址面积近6500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史前最大夯土建筑基址,建筑基址上一座主殿的面积达540余平方米,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单体夯土建筑。
(来源:新华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