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不主张低龄竞赛
全汉炎与学生在一起交流阅读。
今年是广东实验中学建校100周年。冠以“实验”的字样,意味着广东实验中学百年华诞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庆典,更是教育探索实践的一个阶段性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在百年校庆之际,南都记者专访广东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党委书记全汉炎。在访谈中,他提得最多的是“教育的定力”。
“定力,就是在动态环境中要稳定自己心态,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良好的教育定力是一种价值取向,源于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全汉炎指出,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必须遵循规律,才能发展。
百年省实,教育的定力从何而来?
理念:不反对考试,但需要摒弃应试教育
“教育要回归本源,去功利化,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一把火,让学生唤醒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这是教育的至臻境界。”自从1990年大学毕业后,全汉炎便在省实任教。在近35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学校管理者,还成为广东省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他对中学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思考。
全汉炎认为,做好教育首先要理清两个概念,一个是何谓教育,另一个是何谓教育的功利化。只有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清晰认知,才能更好地指导日常的教育。
“教育的本源就是培养人和发展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我们通过教育能够启迪智慧、塑造人格、传承文化,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未来发展,并为幸福生活奠基。”全汉炎表示,学生是完整的人,教育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社会、道德、伦理、创造性、精神各方面的发展。“这也是省实教育的目标所在。”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功利化?全汉炎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教育的过程中追求一种实用性,也就是单一地追求升学率,追求短期效应。“重视考试,重视排名,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这就是功利化。”
在全汉炎眼中,功利化教育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盲目刷题会抹杀个性和创造力,重视考试排名也是另一种不公平,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眼睛只盯着前排的学生。“我一直强调,没有分数就没有今天,只有分数就没有明天。”全汉炎明确提出,不反对考试,但需要摒弃的是应试教育。
教学:不鼓励都走“独木桥”,要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
“教育需要定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做对学生发展有利的事情。”全汉炎认为,应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宽松、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他特别谈道,每个孩子都是发展中的、有差异的个体,有的孩子善于读书,有些可能擅长体育,有些则擅长艺术,学校和家庭要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选择性,帮助孩子找到一个适合其发展的方向,而非所有人都挤在同一条“独木桥”上。
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问题。“首先有教无类是大家都享受的一个最基本的教育,我们不能给任何一个学生贴标签,不能认为学习成绩不好这个学生就不行,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才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为学生发展提供选择。”
“一个学校全是学霸就没有意思了。”全汉炎坦率地表示,学生的发展并不只有高考这条独木桥,不同的孩子,一样可以有光明的前程。
条条大道通罗马。在省实多年的发展中,有力地印证了这一句话。“我们今年有个乒乓球特长生,考上了北大。在我们的体育和特长生中,常常有考上清北的同学,考上各类艺术院校的更是比比皆是。”全汉炎坚持,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多元的,一定要给学生发展提供平台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选择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人才培养:不只考虑智力因素 也兼顾非智力因素
无疑,个性化教育在素质教育呼声日渐高涨的当下,更加成为考验学校教育定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众多教育热词中,拔尖创新人才无疑是其中亮眼的一个。
省实从2002年开设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班,到2012年开设“南山班”,再到2015年启动“格致课程特色班”,随后开设“钟南山理科实验班”,实施校内的“英才计划”,打造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路上省实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和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对于“拔尖创新”的概念,社会上部分家长跟学校还没真正达成共识。不少人只盯着“拔尖”两字,认为孩子成绩出众,尤其是理科类成绩优异,那就是符合拔尖创新的标准,把拔尖创新异化成“高分”。在全汉炎看来,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同时具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非单一地说,这个学生很聪明,学科竞赛拿了很多奖。
“拔尖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好奇心、抽象性思维和想象力是它的一个特征,此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力、自信心,以及对新事物的积极态度。”全汉炎表示,“我们在培育的过程中要保护好这种天性,拔尖创新人才实际上就是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要能够健康成长为参天大树,就需要有土壤,学校就是肥沃的土壤。对于中小学来说,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关键的一个是发现、一个是培育。”
近年来,学校竞赛成绩成为一些学生和家长挑选学校的指标之一。全汉炎告诉记者,早在五六年前,一些竞赛生的家长觉得省实竞赛成绩不出众,最终放弃省实而转投其他学校。“经过几年的蛰伏后,这两年学校的竞赛成绩跑出来了,去年五大学科竞赛获得广东省一等奖的有49个学生,今年有67个,其中有14个学生进入省队。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把目光投向我们了。”
尽管省实竞赛成绩优异,为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提供选择和支持,获得了不少尖子生的“回流”,但全汉炎依然保持淡定,并不主张学生过早、低龄地走上竞赛道路,依然坚持踏踏实实地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做些有利的事情。“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是影响学生一生幸福的因素。无论将来走竞赛还是普通高考,健全人格、健康身心,这些素质都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需的。”
未来:择高处立,寻平处坐 向宽处行
岁月如歌,百年校庆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起航。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省实的走向如何?全汉炎用12个字来概括: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择高处立’就是我们要遵循时代的发展要求,有高的立意和站位,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寻平处坐’指做教育不只要瞻仰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向宽处行’指不局限于一地一校,做教育要胸怀开阔,方能落子无悔。”
具体到学校的操作层面,全汉炎指出三大方向,一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二是打造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是继续做强集团化办学。这也是拉动学校发展的“三驾马车”。
早在四年前,省实率先大规模引进清北等名校博士生到中学任教,在教育界引起极大关注。“目前,我们已有40多位博士老师。四年来,只有两位因为家庭原因离开了省实,留下来的不少博士老师已经从高一到高三,完成了一轮完整高中教师的历练。”全汉炎介绍,博士老师能沉下来搞学问,走出去讲学、交流也显示出很高的学术水平。他们也会大量参与课题研究,走到教研一线,力争成为广东基础教育研究的主力军。而对于整个教师队伍,学校以“四有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老师不是说年龄越大越有经验越吃香,毕竟教育环境变了,我们面对的学生是10后,他们需要更多的共情。”全汉炎表示,招聘的老师起点高,对教学的上手比较快,成长周期大大缩短,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好事。
近年来,省实集团化发展的步伐不小,作为一所省属优质学校,把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了更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在做大的基础上如何做强是我们未来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全汉炎称,以前作为一名普通老师,眼睛只盯着自己任教的一两个班;做了校长后,全校学生都得放进眼睛里,看哪个孩子都是好的,千姿百态各有各的好;当上人大代表后,自己考虑的事情更多了,教育资源的均衡、教育的公平等问题时常在脑中盘旋着,应该如何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能只顾自己好,也要顾及别人好,所以近两年我们对湛江、茂名等粤西地区加大了教育的帮扶,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广东实验中学湛江学校、广东实验中学附属茂名学校,力争把这两所学校办成当地的龙头学校,以带动起更多优质学校。”
统筹:南都记者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