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频繁迎检问题何解?烟台首创联合检查平台“无事不扰”
某码头一年被执法检查300余次,老人转卖农残超标芹菜获利14元被罚款5万……近年来,行政执法检查过多过滥、执法标准不一等现象备受公众关注。
11月9日,《中国政务公开发展报告(2024)》发布暨政务公开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烟台龙口召开。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范仲利在研讨会上介绍,烟台市在全国首创“涉企联合检查平台”,推行所有非紧急入企检查计划提前报备、事项联合开展、检查标准公开告知,最大限度实行涉企检查公开,既限制行政权力,做到“无事不扰”,又提高监管效能,累计减少检查42.6%。
11月9日,《中国政务公开发展报告(2024)》发布暨政务公开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烟台龙口召开。
涉企执法机制不规范致检查多头无序
“七八顶‘大盖帽’管不好一顶‘小草帽’”是公众对一些执法部门权责不清、重复执法现象的形象描述。公开报道显示,某地码头曾一年被执法检查300余次、某地企业一年被执法检查200余次。
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课题组对此调研发现,上述现象是由于执法机制“不规范”,导致执法检查多头无序。部分单位执法检查审批报备审核把关不严,执法检查计划、检查目的、检查重点、检查审批等规范性审核制度落实不到位,跨部门间执法计划、执法结果难以公开、共享、互认、复用,导致随意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难以有效规范。
课题组还调研发现,执法标准的“不透明”,往往造成执法检查效果流于形式。当前各部门单位执法门类繁多、执法标准不一,企业难以清楚掌握各部门单位的执法标准,不了解各个行业领域的检查计划和针对重点,往往陷入检查、纠错、整改的持续循环。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执法单位自由裁量权过大,执法标准畸重畸轻、口径不一。例如,某地市场监管局对转卖农残超标芹菜仅获利14元的市场主体罚款5万元,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此外,课题组还发现,部分行业领域执法信息不公开,公众对执法人员信息、执法检查结果无处求证,对同类检查情况、处理结果无处比较,一旦面对执法处罚,就容易陷入对暗箱操作、肆意执法的揣测怀疑。
入企检查提前7天报备、检查标准公开告知
针对上述涉企执法检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烟台市在全国首创“涉企联合检查平台”,最大限度实行涉企检查公开。
课题组对此介绍,聚焦当前企业诟病的检查事项多,检查随意和标准不一等问题,烟台市推行所有非紧急入企检查计划提前报备、事项联合开展、检查标准公开告知。具体而言,检查前,执法部门需要至少提前7天通过平台提报检查计划,进行线上备案,并对各部门政策法规科室和司法行政部门对内公开数据共享,形成检查计划备案记录。此外,对需紧急入企无法预先提报的特殊情况,如“四不两直”检查、群众举报等,可通过绿色通道即时申报、即时检查,后台实时记录,事后追溯核查。
一些信用良好的“白名单”企业,则可以大大缩减被执法检查的频次。例如,烟台下辖的莱州市目前已公布首批“白名单”企业13916家,企业年均现场检查次数压减60%。
此外,为减少重复检查,涉企联合检查平台还对各部门提报的检查计划实时“云匹配”,将同一时间段内同一对象的检查计划自动合并,对匹配成功的计划,向相关检查人员推送统一检查信息,统一时间开展检查。
课题组表示,为减少对执法检查暗箱操作的质疑,涉企联合检查平台根据法律法规、部门职责,系统梳理各级各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监管事项,明确监管事项名称、关联的许可事项、监管责任部门等十二项核心要素,并通过企业用户端“爱山东”、政府门户网站等对市场主体进行提前“云告知”,公开检查标准,让企业知晓涉及监管事项的标准、要求和规范,既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规范化,也增加了执法检查的透明度。
课题组还介绍,通过核对、分析电子证照库,行政机关提前1个月向企业、监管部门双向推送资质临期预警信息,提醒企业尽快办理相关资质业务。目前全市有104.22万个证照实现了“资质临期电子预警”,平均每天推送预警信息约2.5万条,有效改变了过去“以罚代管”的监管,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预警”。
为避免多头、重复检查,平台对检查对象、事项、时间、结果以及整改情况等信息自动存档,实时“云共享”。首查部门对结果负责,其余部门在提报检查计划时,相同监管事项的检查计划自动弹窗提醒,部门可以查看半年内对同一监管对象的检查记录,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共享。2023年2月至今,已累计共享98831条检查记录,涉及48244个市场主体。
范仲利介绍,平台最大限度实行涉企检查公开,既限制行政权力,做到“无事不扰”,又提高监管效能,实现企业纾困减负和执法提质增效的有机统一,累计减少检查42.6%。
采写:南都记者刘嫚 发自山东烟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