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光谷“田小二”远赴新疆,教农户用一部手机管农田
极目新闻记者 胡长幸
通讯员 郭婷 陈敏
进入9月下旬,位于新疆天山南麓的巴楚县,近150万亩棉花已经“绿装”换“白颜”。一株株棉花植株长得茁壮且饱满,一朵朵洁白如云的棉花绽放在湛蓝的天空下。好似准备采收的农民,因为即将丰收而笑口大开、露出白牙。
9月22日是农民丰收节。在巴楚县丰收图景背后,有一群光谷人,早已驻扎在距离武汉约3000公里外的天山南北,推广数字化节水灌溉解决方案。他们教农民用手机APP控制浇水、施肥,查看土壤墒情、长势、虫情和气象信息,帮农民节水节肥、精准决策,提高效率。
他们,被受益的农民亲切地称呼为送科技下乡的“阿达西”(维吾尔语意为“朋友”)。
这群光谷“田小二”也丰收了,除了事业上的获得感,还有更多的馈赠:那是热情好客农民塞进服务车辆上的瓜果,专为款待他们宰杀的牛羊鸡肉,以及购买并邮寄回武汉的丰收果。
在新疆服务期间部分光谷“田小二”的合影
90后新农人因尝鲜“一部手机管理农田”受益
新疆喀什巴楚县阿纳库勒乡阿拉格尔且克村的依斯坎达尔·麦麦提依敏(以下简称:依斯坎达尔),今年32岁。他和6位村民组建了一家农业合作社,共同打理1600多亩地。眼下,其中的920亩棉花,脱叶期将结束,预计10月初可以开始采摘。
他乐观估计,这一季,光是棉花地今年节省下来的灌溉成本,至少有几万块钱。加上水肥一体化、监测农业四情(土壤墒情、长势、虫情和气象信息)等手段的综合使用,棉花预计能增产5%至10%。
因为,依斯坎达尔是村里“一部手机管理农田”项目的第一批尝鲜者,也即将是受益者。
90后依斯坎达尔(左一)跟技术人员交流
过去,他常常为了浇水、施肥而苦恼。“最忙时,往往7个人都得24小时下田,连续忙碌几天,吃喝睡都得在田里解决。”依斯坎达尔在电话里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合作社里耕地、播种、打药、收割等作业都实现了机械化,就是浇水、施肥还停留在人工阶段。
今年7月份起,他们在手机里用上农田管理APP“田小二”。整个过程是这样的:传感器采集到的农田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传到专门的手机APP上。在作物生长需要节点,农户打开APP远程控制设备进行浇水,施肥等操作,同时平台也会提供精准的生产建议。
一部手机管理农田
“省时省力,节水节肥。”依斯坎达尔还是拿浇水举例,现在1个人花不到1天的时间就能完成一次对所有棉花地的精准灌溉。
今年,巴楚县像依斯坎达尔所在合作社这样引入“一部手机管农田”的地方,有4个乡镇、8个点位、一共5000多亩,服务棉花、玉米、向日葵和辣椒等农作物,是该县农业部门推广的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
据悉,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巴楚县,是新疆有名的棉花种植大县。近年来,该县积极推广北斗导航无人播种、无人机植保、机械化采收等技术,整合运用高密度栽培、精量播种、数字化节水灌溉等措施,不断提升棉花品质和产量。
依斯坎达尔知道,目前县里很多地方采用的数字化节水灌溉技术,来自武汉光谷企业、武汉禾大科技。这位新农人说,禾大驻县里的实施经理张驯等人,只要我有什么不懂的,会马上过来教。他们有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做完了就去下一个地方。
张驯(右)在田间查看智能设备
“忙碌是常态。”张驯说,他们在巴楚县完成或在服务的田地,约有4万多亩。
教会农民用“新农具”,有一轮跑了近1000公里
一个地方有数十年创新技术积累,一个地方有千万亩良田。湖北武汉和新疆各地,因为科技兴农而不断产生交集。张驯所在的光谷团队奔波数千公里,教边疆农民用手机“新农具”种地。
“湖北武汉的对口援疆城市是博乐市。2020年,我们去当地考察互动。”禾大科技CEO刘世生回忆,当时站在广袤的农田边,看到农民顶着烈日在地里忙活。”
经过询问得知,他们在为棉花地浇水,需要手动开关一个个的阀门。如果是上千亩的棉花地,来回灌溉一遍,一个人得干好几天。这是个累活,何时浇水、一次浇多少,全凭经验。
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痛点,这个来自武汉光谷的团队,研发出了数字化节水灌溉技术解决方案。简单来说,它的技术原理就是上文所述的“一部手机管农田”。
科技人员在棉花田里调研
这套在武汉光谷研发的解决方案,受到新疆博乐、霍尔果斯、喀什、阿拉尔、昌吉、库尔勒、石河子、塔城等地区农业管理部门关注,开始以农业基础设施改造示范项目的形式,由点带面进行推广。
项目推广过程中,试点农户不需要分摊建设费用,只是需要大家转变固有的生产观念和技能。禾大科技新疆子公司董事肖引介绍,农业管理部分和实施团队优先选定种植面积大的中青年农户或者新兴合作社、农庄,通过宣传和培训,引导关键人使用,提供全程服务,让尝鲜者尝到甜头,进而带动更多人接受新事物。
合作社、农庄等农业主体是新生产方式的主要尝鲜者
“记得在博尔塔拉州,为培训好一名农户,我们去了3、4次,总车程将近有1000公里。在接下来农田管理过程中,对他是有呼必应。”肖引说,刚开始有点难,有的试点农户起初习惯性只使用灌溉设施的手动功能,或者自动灌溉时人还是会下地巡查。可是等一个浇水期结束后,他就放心用手机管理了,1个月不下地都没问题。
为了让农户更快适应新的生产方式,技术服务团队还对手机APP的操作界面进行了更友好的设计。比如每个功能模块的颜色尽量不一样,每个出水口开关按钮都用阿拉伯数字代替,这样方便不识汉字、年纪大的农户使用。同时还可以让大田的水肥配方,做到一田一方案。
“我们还特别对传感器、数字球阀等设备,强化了北斗定位导航相关功能,技术也是来自光谷。在设备需要巡检、升级、更换或冬储时,不管田地面积再大、农作物再茂盛,都能够轻松查找、维护。”肖引说,这对农作物估产也有帮助。
服务超过50万亩田,送科技的“阿达西”尝丰收果
这几年,每到9月22日农民丰收节前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一栋办公楼,都会收到从新疆寄回来的一些成箱瓜果。比如冬枣、哈密瓜、新鲜核桃、库尔勒香梨等。有的是禾大科技驻新疆项目员工买给公司同事品尝的,有的是受益科技服务的果农邮寄过来的丰收果。
从新疆寄回武汉的水果
如今,新疆各地已经建成的“一部手机管农田”项目,包括大田、大棚、果园等类型,累计面积超过了50万亩。提供项目相关服务的常驻新疆团队将近20人,禾大科技总部支援新疆项目的研发技术人员,每年也有20人左右。这个年龄平均只有30多岁的团队,喜欢自称是来自光谷的“田小二”。
来疆1个月开车走的公里数比在武汉1年的还多,这几乎是所有“田小二”的第一段难忘经历。2023年5月,售后工程师张铁柱和同事们一起来到新疆做服务工作。正值农忙时节,农田需要频繁浇水、施肥。一到新疆,还来不及倒时差,便马不停蹄忙起来。
天气冬寒夏热,远离家人,得自己洗衣做饭,下乡路程远……虽然工作忙碌且有点辛苦,但是大伙儿受到了农户发自内心的欢迎。
去年丰收节,“田小二”们和农户一起品尝瓜果
“我们有一次去给一位维吾尔族大叔家检修设备,因为来不及赶回驻地,于是被他热情地留下来吃午饭,那次尝到了大盘鸡等当地菜肴。”张铁柱说,那鸡肉滑嫩可口,一想起来仍然回味无穷。现在他也学会了大盘鸡等美食的烹饪技巧了。
付出以科技服务,回报以真心相待。技术人员被向当地农户视作送科技来的“阿达西”(维吾尔语意为“朋友”)。
工程师何威品尝丰收后的新疆葡萄
朋友来了,开一瓶美酒、烤一只羊腿,不能喝酒的司机返程时会发现车子后备箱里还有瓜果等土特产;朋友下大田了,有时农户担心迷路或突发恶劣天气,会跟着护送,或者将饭菜、水果送到田里来。
去年8月,加入光谷“田小二”团队的新疆博乐市员工刘焕焕举办婚礼。从武汉出差到新疆的同事受邀参加了这场本地婚礼,现场大家载歌载舞,好不热闹。“我被邀请上台,为新人献唱了一首歌,祝福他们百年好合。”肖引说,在新疆喝喜酒他是头一回。
科技研用互动两地同心,农民手机管田降本增产。现在,一批又一批的光谷“田小二”继续往来在湖北、新疆之间,追逐农业科技梦想。
(通讯员郭婷、新疆巴楚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