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不过是鲁国一部流水账史书,为什么在历史上地位这么重?
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一下 “关注” ,这样便于您之后参与讨论和分享文章,感受到更加独特的参与体验。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多多希望在2024年的每一天,你们都能笑容满面,好运连连!
今天在某乎发现了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春秋》只不过是鲁国的一部流水账史书,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地位这么重?
当年高一语文老师是个大学刚毕业的姐姐,在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支支吾吾反复强调和帽子有关,我读过史书自然知道是绿帽子,下边有猜到的知道的起哄的乱成一团。你说这些我都想笑,为尊者隐不也是春秋的特点,天子狩河阳不是春秋的记载吗,明明是晋文公召天子过来,天子迫于晋国国力不得不去,春秋怎么不直接描写晋文公的霸道和周天子的软弱,非要写什么周天子去狩猎,顺带参加会盟。实际上是逼着大家做君主的奴才,因为弑君永远是最大的罪恶,但违背君主意志是春秋时期的潮流,史官迂腐无耻,还在用旧道德给新思想的人定罪,最后传统国君比如鲁国的家业一样被权臣分了,但忠君的洗脑思想反而越来越巩固,新思想被新君主抛弃,变得更加虚伪无耻。
夏朝有文字。战国秦汉关于夏朝的记载是用简牍的。其实甲骨文是占卜形式,当时主流文字载体就是简牍,简牍都腐烂了而已。甚至有些甲骨上面画了竖线模仿简牍。中国能挖出来这么多简牍,得感谢墓葬技术的发展。想起了金村大墓被盗掘超过90年,东周西周的古董流落海外就算了,关键是盗墓贼把里面的竹简、金文都搞没了。每每想起就痛心疾首。作为历代周天子的墓葬,不知道本来有多少史籍和典藏。
对比一下汉惠帝之死就知道了.《史记》写了吕后在干哭没眼泪,张良儿子跟陈平探讨为什么,张良儿子提出是因为觉得不安全,你把吕后兄弟都封侯了,吕后就哭出眼泪.《汉书》就只写了汉惠帝死了。注水是有的,文学性也是有的,甚至说史记是散文或者诗歌也不为过,无韵之离骚嘛。不过纪传体史书确实比编年体好看,因为事件和人物的连贯性比较好,不谈史记,汉书、三国志,也不难看。
鲁国要是小诸侯的话,那就没有大诸侯了。哪怕到了战国,七雄之下数得上的也无非宋、鲁、中山。宋是胜朝遗脉,中山是杂牌诸侯,鲁其实只是没有高光时候,否则细数数,未必比燕差许多,毕竟一个周公,一个召公。国是周公旦的封国!最初周武王分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在河南!后来周公旦东征灭掉奄国就把鲁国迁到了山东因为周公旦这时候要在王畿辅佐周成王所以让大儿子代理鲁国国君之责!所以周公旦的确是鲁国始封之君!鲁国中衰的偶然性太大了。隐公桓公两代都是中年突然去世,庄公又有个齐国公主妈妈。好容易亲政后还赶上齐桓公与管仲。总而言之,一步错步步错。起步阶段的小失误放大成为系统性错误之后就回天乏术啦。
治通鉴史学价值绝对小于宋朝以前二十四史中的史书。
史家风骨到鞑清,算是彻底完了。
难道只有我看到了“站姐粉头司马迁”这几个同样夹带了私货的字眼么。我倒觉得这蛮正常的,钱钟书说到底不是机器人,不可能把这些细枝末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很多成语你问我,我也能说个背景和典故,比如皮里阳秋,我一定能反应过来是晋朝人避讳的典故,但具体到是谁,这几个货都算不上名人,记不住很正常。钱钟书的可怕也不在于他常常能记住这些细枝末节,冷僻典故,否则他就成了他自己笔下讽刺的人了
因为孔子把周朝的藏书,夏商历代先王的典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和诗经的95%内容全删了,自己篡改了一个遍。
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欢迎留言讨论。
感谢一路有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