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公益诉讼如何推动公共安全治理?
新修订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这部新修订的法律明确进一步畅通报送渠道、完善发布机制,同时新增国家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应当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给予特殊、优先保护,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等内容。
对于突然发生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灾害事件,检察公益诉讼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副厅长邱景辉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介绍,为监督保障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统一正确实施,检察机关可以从防范旅游行业重大事故隐患规范应急救援设施配备管理使用和保护特定群体等“小切口”入手,借助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重点监督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单位,公共交通运营单位等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是否及时有效履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定责任。
此外,邱景辉还提到,检察机关可以借助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检察公益诉讼,推动相关特殊、优先保护落地落实,同时加强对突发事件应对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督办案。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副厅长邱景辉。
借助大数据模型,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监督
南都:近年来,安全生产领域的事故频发,检察机关是否可以在这一领域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
邱景辉:安全生产法第74条第2款明确规定了安全生产领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据此,检察机关可以结合贯彻执行国务院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更加高质效地以可诉性提升应对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的检察公益诉讼精准性和规范性。
南都:针对安全生产领域容易造成重大事故隐患的民事主体,检察机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邱景辉:针对上述群体,检察机关可以借助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督促协同行政机关,重点监督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单位,公共交通运营单位,以及宾馆、商场、娱乐场所、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是否及时有效履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定责任。
南都: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如何加强监督?
邱景辉:检察机关应加强类案法律监督成果在应急预警机制中的运用,遵循安全生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从造成重大事故隐患或者导致重大事故的违法行为倒查监管责任的规律规则,在县级以上政府及其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实施监管的部门,乡、镇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地方政府派出机关中,精准确定行政公益诉讼监督对象。
此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学好用好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通知》,对照应急管理部公布的工贸企业等51个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或重点检查事项,检察机关可以确认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在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实施等环节造成重大事故隐患或者导致发生严重事故或者事故危害扩大的严重违法行为,相应确认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中的严重行政违法行为,结合具体情形依法开展行政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
南都:我们也关注到,“文旅热”也带来了一些旅游场所的安全隐患,检察机关如何加强旅游景区场所安全监督?
邱景辉:检察机关可以结合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种设备安全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督促行政机关加大对索道、大型游乐设施以及在高风险路段行驶的非公路用旅游观光车辆等各类涉旅游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度,监督相关经营单位严格落实景区和旅游场所、设施最大承载量要求,严防因游客瞬时聚集而发生拥挤踩踏等事故事件,并进一步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加强院前急救,改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
南都:后疫情时代,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也迎来变革,检察机关如何参与公共卫生安全社会治理?
邱景辉:对于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检察机关可以在总结办理食品药品安全以及防疫物资质量安全、医疗废物污染防治等涉疫检察公益诉讼案件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以推动优化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中的院前急救环节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
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依法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定期检测、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国务院应急管理等部门依据职责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品种目录,并组织实施。
南都:在日常锻炼、体育赛事中,及时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是针对心源性猝死最为有效的急救手段,AED的规范设置,也能有效降低非事故突发性死亡事件的发生,检察机关如何推动相关部门在公共场所规范设置AED设施?
邱景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非专业医务人员也能使用的便携式III类医疗器械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的《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面向心脏骤停猝死抢救需要,加大AED推广力度,提高最佳抢救时间内的院前生命急救能力是重点领域;重点推广应用紧急生命救护类装备AED和完善重点安全应急装备AED产业链是重点任务。
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结合相关地方立法,推动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提高AED配置水平和《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明确的规划配置、安装要求,依托药品(医疗器械)安全领域办理了一批督促规范配置管理使用AED的检察公益诉讼案件。
检察机关可以贯彻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通过监督办案,推动到2025年,AED等安全应急装备及其相关的公益志愿服务、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对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加强突发事件应对中弱势群体特殊保护,规范个人信息处理
南都: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如何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给予特殊保护?
邱景辉:依据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相关规定,发布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信息时,条件具备的同步采取语音、大字、盲文、手语等无障碍信息交流方式;报警求助、消防应急、交通事故、医疗急救等紧急呼叫系统,应当逐步具备语音、大字、盲文、一键呼叫等无障碍功能;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人在制定以及实施工作预案时,应当考虑残疾人、老年人的无障碍需求,视情况设置语音、大字、闪光等提示装置,完善无障碍服务功能。检察机关可以借助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检察公益诉讼,推动相关特殊、优先保护落地落实。
同时,检察机关可以结合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传染病和职业病致残防控,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道路交通和运输安全管理、儿童伤害和老年人跌倒致残防控,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以及保障饮用水安全和加强空气、噪声污染治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扎实推进疾病和伤害致残防控行动。
南都:新修订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还新增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内容,严格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检察机关应如何推动这一规定落地?
邱景辉:按照法律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职责或者有关单位和个人依法配合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或者履行相关义务获取的个人信息,只能用于突发事件应对,并在应对工作结束后予以销毁。确因依法作为证据使用或者调查评估需要留存或者延期销毁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安全性评估,并采取相应保护和处理措施,严格依法使用。严禁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和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对此,检察机关可以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重点加强监督办案。
采写:南都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