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小学数学教材“防自学”?家长的焦虑也应正视
对于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的孩子,家长想辅导却“有劲使不上”的无力感,该怎么缓解?
今年8月,教育部公布《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最新版教材已于今年秋季新学期陆续投入使用,首先覆盖全国小学、初中一年级,三年内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
伴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家长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一些家长对不同版本数学教材差异的敏感性尤其高,比如有家长称现有数学教材“知识点藏在习题里、结构跳跃、难以自学”。社交平台上,一些家长甚至认为教材有“防自学”倾向。
↑数学教材
从报道来看,所谓的“防自学”是部分家长对教材的一种观感,原因在于,改版后是教材里没有了“标准答案”,没有对公式的概括提炼,家长难以依据教材辅导孩子。
其实,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每个学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要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强化实践型育人。各科教材的编写理念、素材选择、编排方式等,均以此为据。也就是说,教材的设计和编排,自有更科学更专业的依据。
问题是,教材的受众主体是老师和学生,教材的编排设计者也显然比家长更了解孩子该学什么、怎么学,可为什么家长会产生焦虑?
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都有体会,小学阶段,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思维的架构,仅仅靠学校老师是不够的。最简单的例子,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发现错题,就想帮孩子订正。这时候多会翻阅一下孩子的教材,再根据教材内容为孩子讲解。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在辅导孩子的数学题时,一定会先看一下教材,了解孩子在本阶段需要掌握的方法是什么,再严格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法来讲解,不敢自以为是地采用一些超脱于教材的解法。原因很简单,孩子在他当下的学习阶段,必须要掌握好他应该掌握的方法,这是循序渐进的基石。如果家长看不懂教材,先不说“自学”“预习”,就是“后补”可能都不好“补”,所以有人焦虑也可以理解。
必须要承认,教材的编排设计者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教育眼光,一定是比家长更有远见更有科学依据的。作为家长,我们确实需要深入理解教材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目标,理解教材改革不仅仅是内容更新,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不过,在这场教育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家长的焦虑”也是需要正视的:改版后的教材存在不少“隐性知识”,那么就非常依赖于课堂教学,对于掌握得不够的孩子,家长想辅导却“有劲使不上”的无力感,该怎么缓解?
说新教材有“防自学”倾向,这其中不无夸张的成分,背后甚至不乏部分家长想让孩子弯道超车的想法,但抛开情绪客观来看,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永远都在。对此,有资深教育工作者针对家长的焦虑,提出不建议家长带孩子预习教材,“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包含知识的学习,还包含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和反思,这比知识点本身的价值更高”。
理论上,这说得没错。只是,课堂和课堂的质量不一样,教师与教师的水平有差距,这个客观现实始终存在。如果孩子的学习完全交给“课堂”不用家长担心,估计也没有家长愿意“没苦硬吃”,对部分家长的焦虑,也不妨通过进一步优化配套体系来缓解。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陈方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