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的最“亏”的战斗机,每架超1亿美元,为何只用了两三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在现代空军发展史上,很少有战机能像苏-35这样充满争议,它既是俄罗斯最先进的重型战斗机之一,也是中国空军装备史上最特别的一笔。
2015年,中国以24亿美元的价格从俄罗斯购买了24架苏-35SK战斗机,平均每架造价高达1亿美元。
这款被誉为“超级侧卫”的战机在中国服役仅仅两三年就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花费重金购买这款战机?为何这样一款性能卓越的战机会在中国空军中昙花一现?
【漫长的谈判路】
2006年,中国空军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歼-10已经开始服役,但在重型战斗机领域仍有短板。
俄罗斯方面看准时机,向中国推销其最新研制的苏-35战斗机,最初的谈判并不顺利,俄方对技术转让问题态度谨慎,而中方则希望获得更多的技术授权。
谈判持续了近十年之久,期间,俄罗斯多次调整报价和技术转让方案。
2011年,双方曾一度接近达成协议,但由于技术转让范围等问题未能达成一致。
直到2015年,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俄双方终于签署了24架苏-35SK的采购合同。
通过引进苏-35,中国可以近距离了解俄罗斯最新的航空技术,特别是117S发动机的性能。
苏-35矢量发动机
在南海局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苏-35可以显著提升中国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
然而24亿美元的高昂价格确实让很多人质疑这笔交易的性价比,平均每架1亿美元的价格,比同期的F-35还要贵。
那么,这款战机的性能是否真的与其价格相匹配?它又有哪些过人之处?
苏-35
【苏-35】
苏-35作为苏-27家族的成员,它几乎在每个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搭载的117S发动机,这款发动机不仅推力达到14.5吨,还具备矢量推力系统,使得苏-35在空战机动性能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苏-35
在航电系统方面,苏-35装备了无源相控阵雷达“雪豹”,探测距离可达400公里,同时具备同时跟踪30个目标、打击8个空中目标的能力。
这种性能在当时的亚太地区可谓首屈一指,配合先进的光电瞄准系统和电子战设备,苏-35的作战能力确实称得上全面。
苏-35
值得一提的是,苏-35的航程高达3600公里,这个数据在同类战机中非常突出。
搭配先进的空中加油系统,使其具备了远程打击和长时间巡航的能力,这些性能特点正好符合中国空军在远海防空和战略威慑方面的需求。
苏-35
从技术层面看,苏-35确实代表了俄罗斯战斗机发展的最高水平,它采用了大量复合材料,大幅降低了机体重量,提高了结构强度。
同时,其航电系统采用开放式架构,具有较强的升级潜力,这些技术特点都为中国的战斗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苏-35
但当歼-20开始大规模服役,当国产发动机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当中国自主研发的航电系统日益成熟,这款造价昂贵的俄制战机似乎逐渐失去了它的不可替代性。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款性能卓越的战机在中国空军中昙花一现?它的命运又经历了怎样的转折?
苏-35
【昙花一现】
2016年底首批苏-35交付后,它们被部署在广东珠海基地,主要承担南海空防任务,随着时间推移,这款战机在中国空军中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中国自主研发的歼-20隐身战斗机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其性能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苏-35,特别是在隐身性能和信息化作战能力上,歼-20展现出明显优势。
其次,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太行发动机的性能不断提升,而且更适合中国战机的实际需求。
更关键的是,苏-35由于其航电系统与中国现有作战体系的融合度不够,在联合作战中难以发挥最大效能。
同时,维护成本高昂,备件供应也存在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苏-35的实战价值。
到2019年,随着更多国产战机服役,苏-35在中国空军中的角色逐渐边缘化。
俄罗斯方面也意识到,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继续向中国出售苏-35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中国战机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国空军主要依赖苏联提供的米格-15和米格-17,这个阶段,中国基本处于“照搬照抄”的水平。
进入60年代,中国开始尝试自主研发,歼-6、歼-7等战机相继问世,但技术水平仍与西方有较大差距。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重新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苏-27的引进和后续的国产化为中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以歼-10为代表的自主研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进入21世纪,中国航空工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歼-10的成功服役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第三代战机的核心技术。
紧接着,歼-16的研制成功,显示出中国已经能够在苏-27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改进和创新。
2011年,歼-20的首飞震惊世界,这款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已经跻身全球先进战机研发国家的行列。
随后几年,歼-20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
与此同时,运-20大型运输机的服役,这款被誉为“鲲鹏”的运输机,不仅大幅提升了空军的远程投送能力,还为未来发展空中加油机、大型预警机等特种飞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远程打击能力方面,经过全面升级改造的轰-6K远程轰炸机,通过采用新型发动机、先进航电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极大地延长了作战半径,提高了打击精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突破,长期以来,发动机一直是制约中国战机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近年来,随着太行发动机性能的不断提升,以及新一代涡扇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中国在这一关键领域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
回到苏-35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引进恰好处于中国航空工业由“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的关键时期。
通过研究和使用苏-35,中国工程师们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经验无疑对后续的自主研发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结语】
虽然苏-35的服役时间相对较短,但它在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为中国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技术发展永无止境,尽管中国空军装备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
例如,在隐身技术、航电系统集成、新材料应用等方面,中国还需要继续努力。
在航空装备发展道路上,既要善于借鉴和学习,更要坚持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空军。
【参考信源】
新华网 2015年08月15日 《俄媒:俄或在本月底与中国签出口24架苏35合同》的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网 2015-07-21 《俄称中国购24架苏35战机 伴有巨额仿造惩罚金》的报道
环球网2018-02-1 《中国曝光的苏35有多强?俄专家:除隐形外各方面都超F35》的报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