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文物四普:一路披荆斩棘,三普文物复查率快速提升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正如火如荼进行。据悉,“四普”工作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复查“三普”文物。红星新闻记者近日了解到,四川遂宁市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三普”文物复查率从不到10%跃升至超过80%,并预计在近期完成省上下达的“三普”复查任务。
11月5日晚,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大英县文管所副所长徐小勇的时候,他刚结束了一整天忙碌的野外考察工作,回到办公室。徐小勇说:“今天我们去了隆盛镇,前后跑了八处文物点,主要是古墓葬。这些墓葬的位置一般都在半山腰上,并且周围长满灌木丛和杂草,没有路,队员要靠近测量记录就比较困难,一般都得先‘开荒’——利用砍刀、锄头等工具,披荆斩棘地一路过去。”
“披荆斩棘”的队员
此外,遂宁市安居区文保所所长陈宣和同组队员们在调查到白马镇青峰村的陈家嘴张氏墓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墓葬在半山腰上,由于长时间无人行走,植被已经非常茂密,“到处都是长满刺的灌木丛,整面坡都需要工具开路才能前行。”
据陈宣介绍,在野外调查过程中,普查队员们除了测绘记录,还经常“顺手”对维护状况较差的文物点进行耐心打理,这也是不小的工作量。比如下图这处位于大坟山的蒋氏墓群,本已完全被植被覆盖,经队员们努力清障之后,才又重见天日。
墓葬清障前
墓葬清障后
不好找和没有路,是本次“四普”实地调查阶段,各市县遇到的最常见困难之一。这背后也隐含着一个随时代变化的现象——从前的农村,半山腰上也常有村民种庄稼,家和田都在此一带,先人墓葬也相距不远。渐渐地,随着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范围的扩大,过去分散、细碎的山坡小块耕地逐步被弃置,大自然便以植被覆盖的方式迅速收回了“领地”。
据徐小勇回忆,自己当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正赶上“三普”收尾,实地调查已经结束,他参与了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的部分工作,他记得那时的条件要比现在艰苦,“主要是道路不如现在好走。我们现在跑一个点,除了野山坡上,基本车都能开到附近。”
位于金华山上的陈子昂读书台(图据遂宁文旅官微)
据介绍,遂宁现有2575个不可移动文物点(“三普”数据)。纪念著名初唐诗人的“陈子昂读书台”、创建于南宋时期的鹫峰寺塔,以及手工制盐的“活化石”卓筒井等,都是当地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点往往并非一个个单独的点位,比如“四普”队员在一个文物点就实地勘测了十几座墓。还有一些比较大的古建筑群,虽然仅算一处点位,也需要测绘好几座古建筑。
在实地考察阶段,这些都是增加难度、减缓进度的“关卡”。据遂宁市“四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0月下旬开始,他们采取“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策略,合理规划普查路线,对每日各县(市、区)复核任务做出明确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
普查队员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影像采集
同时,遂宁也整合了全市的文物文博单位以及三方公司力量,充分发动基层文保员和乡镇干部,做好技术骨干和后续技术力量的培养,组建了共计139人的28支普查队伍参与实地调查工作。
此外,针对那些位置分散、不易查找的古墓葬,则由县(市、区)文保部门制作清单,请熟悉当地地貌的镇村干部提前清障,并现场带领“四普”队员指认。这种协同联动、“团结作战”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普查效率。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苏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