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基、李嘉诚作序!一书看尽香港郑氏家族的发展和传承
在今天,谈及珠宝品牌周大福,地产品牌新世界中国等,国内几乎家喻户晓。而缔造这一庞大商业财团的,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郑裕彤家族。
1938年,日军攻占广州及入侵珠三角各县,年仅13岁的郑裕彤离开广东顺德伦教,前往澳门大成金铺当学徒,此后一步步实现从周大福创始人的女婿,到中国“珠宝大王”,到地产大亨的传奇人生。
郑裕彤的传奇经历,一直是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迄今在坊间仍流传不同的版本和解读。究竟他在二次大战、战后复员、香港经济腾飞、中国开放改革、以至香港回归等半个多世纪期间,是如何逐步创建起郑氏家族的商业版图?
2024年11月4日,由郑氏家族成员亲自委托采访、撰写及出版的人物传记《郑裕彤传 ── 勤、诚、义的人生实践》简体版在广州周大福中心举行全国发布会。
郑裕彤的儿子郑家成在欢迎辞中提到,“非常荣幸能透过《郑裕彤传》,传承父亲的人生智慧。期望读者从中找到生活或工作的启发和力量。”
郑裕彤的勤诚义人生实践
2016年初,91岁高龄的郑裕彤已经卧床养病。他的四位子女为纪念他,诚邀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王惠玲、香港大学历史学博士莫健伟,以口述历史方式写成《郑裕彤传》。
两位学者花了四年时间,与58位郑裕彤的身边人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加上大量文献档案、传媒专访、政府统计等重要资料撰写。该书不以传奇色彩为主调,更重视成功商人背后的人物个性,与时代磨砺下的人生轨迹。
在11月4日举行的发布会上,郑氏家族的多名成员出席。其子郑家成表示,“非常荣幸能透过《郑裕彤传》,传承父亲的人生智慧。父亲乐天豪迈、刻苦勤劳、重情重义、守信重诺,这传记记载的不仅是郑裕彤的一生,也记录了香港及内地过去半世纪的发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何奎表示,这本书生动地讲述了郑裕彤是如何亲手缔造周大福、新世界发展等一批著名企业品牌的精彩故事,还集中呈现了郑裕彤以“勤、诚、义”三字为核心的,虽然质朴但充满光辉的人生理念和经营哲学,展示了他在时代的大潮中敢为天下之先、勇于中流击水、长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精神,尤其彰显了他在历史的转折年代坚定支持改革开放事业,始终坚持爱国爱港、反哺桑梓、回馈社会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著名经济学家姚洋教授也到场支持。他说,90年代的中国,吸引了很多海外的投资,当中最巅峰时期,来自港商的投资约占60%,而郑裕彤先生肯定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华人企业家之一。“我们知道郑先生非常忠诚、善良和正义。这些价值观正是中国儒家所维护的良好价值观。”
学者王惠玲及莫健伟表示,在完成撰写《郑裕彤传》的书稿后,也反问自己,如何总结郑裕彤的一生?“最后,我们将结论浓缩为书名的副题——勤、诚、义的人生实践。勤,凡事亲力亲为;诚,做人要诚实正直、实事求是;义,对家国社会有承担、有贡献。这些就是郑裕彤贯彻一生的道德实践。”
从2万港元20两黄金到“珠宝大王”
根据《2023年胡润百富榜》财富数据,郑氏家族的财富为1300亿元,排名第18名。事实上,早在2011年,郑裕彤的身家就已飙升至千亿(150亿美元,约1170亿港元)。这也意味着,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到创下千亿商业财团,郑裕彤和他的家族花了大约73年。
郑裕彤1925年于顺德伦教出生,1938年,约13岁的他离乡前往澳门大成金铺当学徒。他后来在《周大福与我——郑裕彤自述》中写道,“初时,我在草堆街的大成金铺做后生,既要抹地,也要倒痰盂。我工作十分拼博,一天工作十多小时。我在大成做 了两三年后,调去了周大福。每天要两人用一枝“竹升”(即竹竿),把饭餸由大成担去大福。后来,年纪渐长,便可以坐柜尾,帮手做生意”。
郑裕彤的父亲郑敬诒和他的岳父周至元是莫逆之交,两人在广州识于微时,后同期结婚生子,因而“指腹为婚”。1943年,周裕彤与周大福创始人周至元的长女周翠英结婚。婚后,妻子留在乡间照顾他的父母,郑裕彤则返澳门继续工作。一直到1949年间,夫妻二人分隔两地,只在节日和庆典时方能团聚。
1945年12月的一天,香港战后百业陆续恢复,时年20岁的郑裕彤身穿唐装衫裤、手提藤箱仔,在中环码头登岸,往皇后大道中148号方向走去。他的藤箱仔内有2万港元和20两黄金,是奉老板兼岳父周至元之命,以周大福掌柜的身份,从澳门前来复兴周大福在香港的业务。郑裕彤此行,从此开启周大福的发展新篇章。
1951年,香港获发牌照的金饰店达272间,甲等金饰店23间,还有更多商人在争取获发牌照。郑裕彤在对手如云中开拓销售9999金的先河,改变金饰业零售市场的规则。彼时他看好珠宝首饰的前景,大幅扩展周大福的钻石业务,甚至收购南非的钻石厂,打造综合原料采购、首饰生产、批发出口、门市零售的业务,整合珠宝金行一条龙。
到1977年,郑裕彤已是12个“香港亿万富豪列传”的其中之一,获得“珠宝大王”称号至今。
香港两大家族创始人为书作序
作为“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郑氏家族此次出版的《郑裕彤传》,也得到了香港两大家族创办人李兆基、李嘉诚为之作序。
恒基兆业地产集团创办人李兆基作序道,“我俩相识于微时,大家年纪相若,且喜好相近,非常投契,在故乡顺德之时已经常相约一起游玩,多年以来,不时把臂同游,称兄道弟,无分彼此。有好些年时,更经常相约一起打高尔夫球,每星期总会打一两次之多”。
李兆基表示,“几十年以来,我和彤哥可谓‘同捞同煲’,无论做生意,还是做慈善都会一起行动。”
长和系创办人、李嘉诚基金会主席李嘉诚作序道,“犹记得40年前,我们相遇于一次卖地会,毗邻而坐,我早已停投,却见他还一直积极举手叫价。眼见价位节节攀升,远高于合理回报,我急按其手,低声问他‘这样的英尺价,为什么你还要追下去?’他低声叫我别担心,说有幕后大合作方想投此地建酒店,买家有长期投资打算的计划,让新世界负责兴建以及管理。我恍然大悟,舒一口气,替他焦急而出手相劝,原来他早有运筹用谋之远”。
李嘉诚还写道,有一事令他啼笑皆非:“有一天在办公室听闻他急病入院,我立即放下工作,赶赴养和医院控望,岂料推门进病房,见穿上病袍的他,竟与几位牌友兴高采烈地在麻将桌上打扑克。”
李嘉诚说,郑裕彤喜欢广交朋友,活力充沛,不拘一格一端,他则较喜往寻平处,但两人经年周末牌戏相逢。
“彤哥对人能默然体谅,他是著名夜神仙,我是习惯日出打高尔夫球,他知道我总得日入前离席。后与友人闲聊始悉,彤哥爱与友侪晚上继续谈天耍乐,兴之所至,通宵达旦,周六下午与我共聚,于我的作息程序,实为刻意相就”。
此外,香港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黄绍伦,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廖创兴企业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廖烈智等也为该书作序。
从饮早茶、锄大D到地产大亨
万雅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协兴建筑有限公司荣誉主席冼为坚在序中写道,他和郑裕彤于1946年结识,彼时冼为坚是大行珠宝公司的职员,大行入口钻石,郑裕彤去买钻石,两人由此相识,后来冼参股了郑裕彤的地产投资。
郑裕彤最早投资的地产项目是1950年兴建的蓝塘别墅。此后直至1960年十年间,已“牛刀小试”房地产,到跑马地投资建高级住宅,到铜锣湾兴建商住大厦,到深水埗兴建唐楼,多以合资方式投资。自从1960年代起,他开始向房地产业进发,周大福地产部的第一位员工便是周大福创办人、郑裕彤岳父周至元的儿子周树堂。
从周大福投资地产起,到新世界成立,郑裕彤与冼为坚每天都到金城茶楼饮茶谈生意。彼时,冼为坚住在大坑道宏丰台,郑裕彤住在渣甸山,每次驾车出门,郑裕彤一定会到冼为坚楼下接他一起去金城。景福金行的创办人杨志云长期在金城留一张台饮早茶,这是专门用来谈生意的“茶档”,方便接收市场消息。
“于是,杨志云、彤哥、我、郑家纯,后来杨志云的大公子杨秉正亦加入,十几年来每天如是,新世界发展就是这样倾吓,倾吓诞生的”。冼为坚写道,工作以外,他们经常一起娱乐。晚上一起出席行家的喜宴;每年的鲁班师傅诞,商会例必举行贺诞宴会;在这些喜庆场合,他们最喜欢一起打麻将、十三张,后来“锄弟”。他和彤哥做拍档,旁边的“啦啦队”有何添、胡汉辉、潘锦溪等,大家夹份,赢输都一人一份。如果有周大福的伙计在场,都一样可以夹份,无分老板伙计的,总之又高兴又热闹。后来一起成立私人俱乐部,由一班喜欢打牌的行家做会员,直到郑裕彤离开后,方渐渐解散。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郑裕彤在辗转茶楼谈生意之间,一把抓住了香港战后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的发展机会,投资房地产市场,并逐步筑起他的地产王国,成为众所周知的地产大亨。最终也逐步发展成今天横跨多领域的新世界发展,覆盖金饰、珠宝、房地产、建筑到酒店及物业管理等新世界生态圈。
自1980年起深耕广州至今
如今,在“香港四大家族”中,对内地深耕最多的企业之一,无疑是郑氏家族。
事实上,自从1950年代,郑裕彤家族陆续离开广东顺德后,郑裕彤直到1977年清明节才第一次重返顺德。
据《郑裕彤传》,彼时郑裕彤一身笔挺西装,在家乡同属顺德好友李兆基,在何贤(澳门著名商人,曾任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其子何厚铧是澳门第一任行政长官)的引领下,到广东顺德大良的县委办公室,拜候当时的县委书记黎子流。
据黎子流后来回忆,后续郑裕彤告诉他,彼时两人担心一旦踏入内地,回不去了。何贤当时拍心口“没事的,你们回去啦,顺德是你们的家乡嘛”。
当年黎子流宴请他们在中国旅行社吃饭,席间郑裕彤也当场提出,“我想邀请你们的主要领导到香港参观”。后来黎子流向时任广东省管外贸的副省长曾定石申请,手续逐层向上级请示,足足办了半年。到1980年,黎子流带着伦教公社书记及其他公社书记总共10个人到香港,由顺德联谊会接待(郑裕彤彼时是顺联会永久名誉会长),在香港逗留 11天,从此为香港企业投资内地拉开序幕。
在1980年,郑裕彤与李嘉诚、冯景禧、胡应湘、郭得胜等五人合组财团,与广州市的国营机构签订协议,在广州市兴建中国大酒店。合作形式是广州方面提供土地、材料及劳工、港商负责建筑图则设计、酒店管理及训练从业人员。
1983年,中国大酒店落成,由新世界发展负责酒店管理,这是郑裕彤在内地的第一项投资。此后,郑裕彤又于1990年与广州市政府共签订了五个发展项目协议,其中三个基建工程:包括深圳惠州高速公路、北环高速公路和珠江电厂;两个房地产项目:接手法国资金撤离后遗下的广州二沙岛低密度屋苑工程及水荫路的福莱花园。
从1993年起,郑裕彤家族旗下的新世界中国更在一年内共签订15个合约。到1995年,仅三年之间,在内地的投资项目就扩展至32个,分布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南京,武汉等主要城市,涉及中大型基建及安居工程、物业投资及发展、旧城改造、旅游及百货。
即便在郑裕彤去世以后,郑氏家族仍然重仓广州。在2021年,新世界中国更将总部迁至广州。
一代商业传奇落幕,子孙为其立传
《郑裕彤传》繁体版在郑裕彤去世(2016年9月29日去世)四年以后首发。
而从最新发布的简体版可见,传记将郑裕彤的人生轨迹分为七大主题:家乡伦教、与金业结缘、珠宝大王的成长路、整合珠宝行业一条龙、地产江山、郑裕彤在中国内地、公益与教育。传记的封面是郑裕彤的24字处世真言: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恳,处世谨慎,饮水思源,不应见利忘义。在这本书上,公众也看到了这位商界传奇重情重义的一面。
郑裕彤爱吃顺德家乡菜,尤其是传统家常菜“老少平安”,水果爱吃榴莲等。年轻时,他与好友冼为坚“搭膊头”一起往雪糕屋买雪糕边行边吃,也偶有戏弄岳丈的淘气举动;在周日经常让太太煲粥炒面以招呼员工在家谈公事,为人节俭。
郑裕彤病重时,冼为坚收到消息后,第二天大清早便赶赴养和医院探病,郑家安排了保镖在门外谢绝访客。他通知郑家纯想与郑裕彤见面,郑家纯五分钟便赶到病房陪伴他入内探望。“日后彤哥回家休养,我仍是少数可以与他见面的好朋友”,冼为坚深情作序。
从传记可见,“两家人都是好朋友,无论到内地或海外旅行,甚或出席行家或朋友的宴会,都带上太太同行,两位夫人都一样是好朋友。闲时我和太太会带孩子到郑家大宅,让两家的孩子们在大宅的游泳池游水嬉戏,乐也融融”。
而在四个子女眼里,郑裕彤是一位没有缺席过孩子成长的父亲。郑家纯等四个子女在2019年的冬天写的《给爸爸的信》中回忆,“犹记得1950年代至1960年代,当时您的事业尚在起步阶段,您时刻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即使是星期天早上,您一样穿上整齐的西装,结上不衬色的领带,说是要返公司上班,几乎每周如是。即使如此,您仍然抽空安排家庭活动。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周末到新界郊游乐,您总是兴高采烈地驾着汽车,经过迂回弯曲的道路,载着我们游遍元朗、沙田等地。兄弟姊妹们挤在车上,雀跃地观看窗外的景色,有时因为回家晚了,还要在车厢里完成学校的功课。周末没有余暇的话,您总会找到一个空闲的晚上,带我们去看电影,记得您喜欢看西片,也喜欢看大戏,虽然年幼的我们不懂得欣赏演出的内容,但一家人能够外出活动,已是值得兴奋的事......”。
在该信中,郑裕彤的子女回忆儿时在餐厅拿着刀叉“呯呯唪唪”地吃西餐,每逢祖父母的生辰,定必宴请亲朋,有时甚至安排剧团演出粤剧,一班堂兄弟姊妹四处追跑跳玩等美好时光。也记载了“小时候,家里经常有亲戚共住,父亲记挂着初来埗的人生路不熟,必定让他们在自家里暂住,且安排工作使能自立谋生。记忆里,家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小孩子们要睡在客厅中的帆布床上”。
透过子女的回忆,也可以看到郑裕彤要求子女从小便要“由低做起”,负责清洁打扫、斟茶递水、侍奉客人等劳动杂务......也让公众看到了一个商界传奇人物,在对家庭教育方面的模范一面。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邱永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