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社团课文字川流中寻找自我”
深圳青年作家武捷宇创作的长篇小说《蕉鹿》获得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银奖。受访者供图
“读书月”来了,深圳作家这个群体又开始受到热切关注。近日,三年一届、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揭晓,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武捷宇创作的长篇小说《蕉鹿》摘得银奖,成为本届最年轻的获奖者,亦是深圳唯一获奖者,倍受组委会好评。这又是一份重量级殊荣。此外,十多天前,她还成为了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从深圳校园里走出的昔日“小作家”,重新回到深圳教室的讲台上执起教鞭,分享经验,会是一番怎样光景?“少年作家”的精神,又如何在今日的深圳校园讲台上继续传承?
从“作家”到“教师”企图解学生的“铃”
新的角色正在打开。昔日福田区红岭中学学子、现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作文英雄”大赛第一季年度总冠军武捷宇并没有离开人们的视线。
1998年生的武捷宇,正在迎来新的事业起跑线。如今的她在写作之外已经多出了另一层身份——教师。这个同样神圣的角色赋予了她更多的使命、价值和体验。“文学与教学,永远是我们生活的双翼。”在获得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后,武捷宇透露了这番感慨。
研究生毕业之前,武捷宇曾回到母校红岭中学高中部,进行了两个学期的语文教师实习。“讲台之上,我思考如何教学,如何走进学生的心,讲台之下,我思考除了教与学,学校还由什么拼图构成?我想,最关键的还有这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武捷宇认为,也许比起学业表现本身,更需要看学生们是否成长为了人格完善的“全人”。
武捷宇期望用自己的行动与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度连接,用文学和理想“治愈”他们。她常常和学生们坐在一起,聊如何排解高考当前的压力,聊应试写作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异同;她还鼓励学生挤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和数字信息时代“对抗”,保持一些传统、纯粹和虔诚。“高考也许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它依然是人生的一场关键战役,希望大家都能勇敢、坚毅地穿越青春期的暴风雨,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武捷宇选择回到校园,有一部分原因是企图自我解铃,希望搞明白高中时期的自己到底身处什么样的漩涡、机遇和挑战之中,自己的痛苦、眼泪、欢笑和惊喜的源头来自什么;另一部分原因,是她企图解别人的“铃”。教学生涯中,武捷宇观察到很多学生和儿时的自己有类似之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写议论文,为什么要背文言文。我向来不喜欢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但我依然希望自己可以在有限的边界内对他们施以援手或三两点拨。”
向学校建议创办文学社 组织同学们玩“拼贴诗”
今年初起,武捷宇向学校建议创办文学社。同时,她也不断地将文学的因子植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她组织同学们一起玩“拼贴诗”,玩“一人一句”诗歌接龙,在校内举办影视和文学的比较鉴赏沙龙。
武捷宇和同学们一起从旧报纸和旧杂志里寻找素材,剪贴在彩纸上,组成诗歌。“我希望在80分钟两节社团课的时间里,大家可以暂时远离规训和条框,只是表达和诠释,在文字的川流中寻找自我。”武捷宇说。
“课余时间,我会鼓励他们参与文学竞赛,大胆投稿,往外走,希望他们勇敢、自由地表达自我。”武捷宇的这份期待,既是作为教师的嘱托,也是作为“作家前辈”对后备力量的激励与鞭策。
“授人以渔”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武捷宇要把自己的写作经验提炼出来,层层剖开,细细分解,形成系统的方法和攻略教给孩子们。她独创了“大树写作法”,让高中学子更简洁地理解写作的底层逻辑。
“大树写作法其实就是搭建框架,充实血肉,直到文章趋于饱满和立体。适用于应试写作,也适用于创意写作。”简而言之,就是要把一篇文章(如议论文)的创作过程,分解成“枝干”“枝叶”“果实”的结构,“这一方法可以有效训练高中生成文时的缜密,锻炼他们的写作思维肌肉,使学生意识到写作是从零到一的工作,有迹可循,有科学的方法可以援引和支撑。”
“我和学生说过,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园,想要玩得愉快,就要学会游戏规则。尽早适应,必是赢家。要么适应规则,要么离开规则,要么改变规则,唯独不要抱怨规则。”少年时期便游走于各类作文竞赛中的武捷宇,早已深深理解了“规则”的涵义,但她也积极鼓励学子们尝试“不受束缚和规范”的写作。“创意写作的本质是一种表达媒介,表达什么?表达自我。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所以流淌在纸上的文字可以忠于自我,也必须忠于自我……只需要不断地写,写,写,尽情表达。如果还是套用木桶理论,那么创意写作选拔的就是‘专才’,你最长的板越长,你的优势和天赋反而越能凸显。”
武捷宇的著作获得“叶圣陶”奖,这是同时来自于文学界、教育界的“嘉奖”。“我想更加坚定地做一个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作家型语文教师,把文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写作和教学结合起来。”武捷宇承诺,将在教师的岗位上,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学之窗,用文学照亮学生的人生路。
曾经的少年作家给小学生讲“城市漫游中的文学与历史”
事实上,重新回到校园讲坛,以另一种方式传承文学精神和理念,正是许多昔日“小作家”正在持续的行动。在陌生而又熟悉的讲台上,从昔日的听众到今日的讲者,文学精神的流淌与渗透,正在形成代际接力的闭环。
无独有偶,在就读红岭中学高中部及大学期间,昔日深圳“少年作家”时潇含先后出版了《云在青天水在瓶》等个人散文集,印刷总量达22万册。她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级作家、鲁迅研究院高研班第46届学员、深圳作协理事。如今,她正在高校攻读文学博士,同时她也是各类文学讲座活动中的常客。
在今年的“到人民中去”2024深圳文艺名家驻校计划活动中,时潇含作为“已经成长起来的学姐”,走上讲台,向中小学生们分享了“城市漫游中的文学与历史”“生活与文学写作”等主题。“我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也像他们一样,坐在台下似懂非懂地听着台上的老师分享那些对那时的我而言非常遥远的东西,而现在的我居然站到了讲台上,成为了一个分享者,居然去到了少年时代的我想也想不到、梦也梦不到的远方。”时潇含感慨道。
作家精神的传承,就在这些润物细无声的行动中持续。昔日小作家们也与讲台下的后辈们实现了精神上的“双向奔赴”。深圳市翠园中学2009届毕业生,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坪山区文联副主席、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博早在高中时期便出版国内首部中学生长篇动物小说《大漠落日:一个鸵鸟家族的故事》,如今他已成为国内动物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也时常在各个场合中为深圳中小学生传授写作经验。这些来自前辈的“点拨”,也是洒向后辈们心田里的一颗颗细小而茁壮的文学种子。
深圳市学生文联秘书长谢晨认为,深圳“小作家”回到校园讲台的现象已经不属个例,这恰恰侧面佐证了深圳的文学底蕴。一代代少年作家成长于深圳得天独厚的教育体系下,一代代少年作家成年以后,又在用新的方式反哺深圳文坛的新生力量。“他们在新的文学教育岗位上,坚持弘扬深圳青春文学经典阅读、阳光写作和创意写作理念,开创深圳青少年写作新风尚,是深圳阅读之城创意之城建设青春力量,值得期待。”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受访者供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