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太大!神舟十八号明明安全返回,3名航天员的脸为什么浮肿?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怀着全国所有人的期待,神舟十八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今天凌晨1点24分,成功着陆!
随后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依次从舱内出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但当航天员出来的那一刻,人们赫然发现,3名航天员的脸比他们出发时,要胖了不少,难道是是天上的伙食太好,都吃胖了?
其实不然,这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心酸。
【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的状态】
神舟十八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的那一刻,整个中国都沸腾了。
但当舱门缓缓打开,三名航天员依次走出时,人们的欢呼声中却夹杂着一丝疑惑,只见三位英雄的面部明显浮肿,与出发时的精神面貌大不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降落舱在降落过程中并不顺利,原本或许能够实现完美的垂直降落,但在途中却遇到了强风。
导致返回舱无法做到垂直降落,航天员不得不被抬出舱门。
当航天员们被抬出舱门时,他们的面部,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明显的浮肿,回想以往的航天员出舱,似乎大都也都是这样。
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专家解释航天员面部浮肿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主要是由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引起的,在地球上,人的血液和体液主要集中在下半身,但在太空中,这种分布会发生改变。
此外,在微重力环境下,体内的水分无法正常流动,导致血液在上半身,特别是头部和面部聚集,这就是为什么航天员们回到地球后会出现面部浮肿的现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航天员们在太空中过得很舒适,相反,他们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工作。
我们都知道,航天员的食物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既要方便储存,又要营养均衡。
虽然他们也能吃到一些改良后的传统中国美食,如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但这些食物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不是让他们享受美食。
事实上,航天员们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以抵消微重力环境对身体的影响,这些训练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所以他们绝不可能因为太空伙食而发福。
那么这种现象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吗?
【其他航天员的太空经历】
在航天员的历史中,面部浮肿并不是神舟十八号的独特现象,回顾以往的航天任务可以发现,许多航天员在返回地球时都曾经历过类似的身体变化。
例如,神舟七号的翟志刚在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漫步后,也曾面临着面部浮肿的问题。
尽管他的任务成功完成,但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身体的适应性挑战却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太空中,航天员们不仅要完成复杂的科学实验和技术操作,还要应对微重力环境带来的身体负担,他们的工作时间通常是严格安排的,每天都要进行各种训练和实验。
比如,在神舟十三号任务中,航天员们每天都要进行至少两个小时的体能训练,以保持身体的适应性和健康。
这些训练包括力量训练、有氧运动以及一些特定的抗重力训练,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在返回地球时能够更好地适应重力的变化。
尽管航天员们在太空中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他们的身体依然会受到微重力环境的影响,许多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都会感到身体的酸痛和疲惫。
在神舟十六号的任务中,航天员们在完成任务后,他们在太空中待了很长时间,身体的肌肉和骨骼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长时间的失重状态会导致肌肉萎缩和骨密度降低。
不仅如此,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的饮食也与地球大相径庭,虽然他们的伙食经过精心设计,确保营养均衡,但在微重力环境下,吃东西也变得相对困难。
食物在太空中并不会像在地球上一样自然下落,航天员们需要特别小心,以避免食物碎屑漂浮在舱内,影响设备和自身的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们的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的适应过程,许多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重力感”,这种感觉是他们在太空中无法体验到的。
身体的每一根肌肉、每一块骨骼都在重新适应地球的引力,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除了身体情况,航天员在太空中还曾遇到过一些奇异的现象。
【航天员的太空之旅】
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2003年10月15日,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杨利伟开启了为期21小时的太空之旅。
由于是我国航天第一次载人升空,因此所有人都无比关注,然而就在刚升空不久,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传给地面的实时画面中,突然变成了马赛克,虽然只有短短的28秒,但在那一刻,比28分钟还要久。
事后,就连杨利伟本人也称,那一刻的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经过调查,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因为飞船发生了低频共振导致的,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杨利伟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快要死了。
不过杨利伟在太空中遇到的奇怪现象,远远不止这些,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敲门声”,由于舱内只他一人,难不成是外星人敲门?
于是杨利伟调整好心态开始检查所有设备,令人意外的是设备完好无损,无奈,只好暂时将这个问题搁置。
直到13年后才真相大白,原来,所谓的敲门声是一场误会,其实由于飞船内外的压力差导致最外层舱壁轻微变形,随着压力的增大而产生的碰撞声。
杨利伟的此次太空之旅,无疑给中国航天带来了重大影响,更为后续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研究价值。
2008年,翟志刚成为首位进行太空漫步的中国航天员,在神舟七号任务中,他穿着中国自主研发的航天服,在太空中漫步约20分钟。
2012年,刘洋在神舟九号任务中进行了多项生物学实验,包括观察蚕宝宝在太空中的生长情况。
2013年,王亚平在神舟十号任务中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连线,向地面的学生们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如水球的形成等。
在2021年的神舟十三号任务中,陈冬与其他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了6个月,创下了中国航天员在轨时间的新纪录。
他们在太空站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并经历了春节等重要节日。
航天员们的经历,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的勇气和智慧。
每一次太空任务都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也是科学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结语】
神舟十八号的成功返回,是我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的一大步,而航天员们所承受的身体变化则是这项伟大事业背后鲜为人知的代价。
希望未来我们能更加关注这些勇敢的航天员,理解他们为国家和人类探索太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参考信源】
中国日报网2024-11-04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报道
大河网 2023-10-31《神十六返回,航天员出舱后为何脸部浮肿,需要被抬着走?》的报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