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新看交投 一张图纸的变迁:告别“铁脚板”,走向“数智云”
极目新闻记者 郑力强
通讯员 卢家国 吴迪
无人机在宜昌市五峰县梅坪天坑300米高空盘旋,溶岩地貌在电脑终端逐步显现;大地电磁系统在隧道上方330米山顶土壤中布置展开,岩溶物探异常区在仪器界面准确显示……
“过去,我们开展高速公路勘测工作,经常是跋山涉水,手拿花杆、皮尺、罗盘、地质锤,肩扛全站仪,徒步穿行于深山老林之间,被蜂蜇、被蛇咬是家常便饭;如今,有了高科技助力,我们户外勘测就像是‘打怪’游戏……”10月25日,在武汉至松滋高速公路西延线初测初勘项目现场,省交规院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王红明感慨地说。
修路架桥,规划先行。如何设计完成一张既能落实国家、省级战略规划,又能指导现场施工的高质量施工图?湖北交投集团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旗下以交规院、中南院为主的规划设计单位纷纷聚焦传统产业升级和前沿技术应用落地,着力提升项目生产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成功从“铁脚板”时代,迈进“数智云”纪元。
从“纸”到“智”:打破数据瓶颈
为了克服勘察设计传统流程成本高昂、周期长、效率低的限制,省交规院运用“数智化外业数据采集系统”“勘察内外业一体化生产管理平台”两大数字平台,对工程测量、勘察全过程数字留痕,实现“历史可追溯、过程有记录、效果时展示”。
在武汉至松滋高速公路西延线初测初勘工作中,两个系统的应用尤为显著。“以前,我们需要一边找路、一边看图、一边记录,非常费时费力,内业整理起来还特别繁琐。现在方便多了,靠一台平板电脑就能精准确定工点位置,快速记录调查数据,效率比之前翻了好几倍。”项目初测负责人陈洋发自内心地感慨。外业人员如今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即可将地形地物调查照片、视频、语音等数据资料实时上传至系统云端,高效进行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工作,还可将岩土工程勘察的生产管理、地质调绘、外业勘探、土工试验、内业数据处理、勘察成果归档等各业务环节进行信息化高度集成,实现项目过程留痕、数据积累、责任追溯、数字交付和共享利用等一体化管理。
目前,两大数字平台已成功应用于麻城至阳新高速公路北延线、京港澳高速公路郑店至鄂湘界段改扩建工程、G3612平顶山至宜昌高速公路襄阳段等多个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武松高速西延线项目中,为初测初勘工作缩短工作周期约20%,节约直接经济成本约50万元。
从“困”到“破”:探寻工程最优解
为了解决复杂地形下高速公路建设面临的诸多难题,省交规院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困境。
武松高速西延线项目的控制性工程——狮子垴隧道所在的仁和坪地区天坑、地下暗河众多。项目组创新性采用大地电磁法和被动源面波微动探测技术综合物探方法,为大地“把脉问诊”,对隧道物探异常区进行对比加密测试。同步利用智能高精度野外地下水示踪仪系统开展试验,探寻路线“最优解”,使特长隧道长度从9.9公里缩减至6.7公里,仅此一项为项目节约工程造价约4.3亿元。
武松西高速西延线途经的五峰、宜都区地形条件复杂,山高沟深。“野猪夹、毒蛇、野蜂是我们外业人员的‘天敌’,尽管长久以来我们已经练就了‘打草惊蛇’的本领,但在山区茂密植被的覆盖下往往会更加危险。”项目初勘负责人李小伟介绍道。项目组采取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扫描成图技术,开启观测“上帝视角”,通过拟定线位、仿地飞行、激光探测、三维建模,对线路带状走廊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观测扫描,将地形地貌转换为直观的三维离散点云数据,既能获得更加精确的基础数据,又让外业人员“解放双脚”。
从“分”到“合”:打造数字化资产
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改扩建项目全长157.79公里,是湖北省第一条高速改扩建项目。项目组搭建BIM数字孪生沙盘,打造了湖北交投京港澳数字高速公路平台,将施工过程信息全部同步赋予到构件信息模型(BIM)中,在实体工程施工的同时,同步搭建一条数字化公路,最终实现高速公路物理实体和数字孪生体双交付。在这个数字化的沙盘上,每个构件都拥有自己的“身份证”。只需轻点一下,就能实时查询它们的进度、质量信息,这样的管理,让项目的每一个细节都变得可视化、精细化、科学化,确保了工程质量的可追溯性,更为运营服务期的智慧管控和智慧养护打下坚实的数字底座技术基础。
2023年11月,《京港澳改扩建项目BIM数字孪生应用》荣获中国公路学会2023年度“天工杯”数字交通及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大赛工程组金奖。2024年9月,在中国公路学会2024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管理和技术创新交流大会上发布了国内首创15项创新技术成果,智能建造成套关键技术及交通工艺工法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从“旧”到“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在追“新”逐“绿”的道路上,湖北交投集团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创新。
建设双柳长江大桥时,规划设计团队将绿色理念融入每一笔设计之中,将桥梁通车后可能带来的声、光、振动影响降至最低,在沿湖的三四公里路段架起的全封闭式声屏障,如同一道静谧的城墙,守护着湖面的宁静。大桥的设计,更是一场科技与自然的和谐交响。雨水和油污,这些可能的污染源被自动化收集装置一一捕获,经过集中处理后排放……这些匠心独运的设计,留住了双柳桥下江豚逐浪嬉戏,涨渡湖里水杉渐红、百鸟翔集的动人风景。
在武天高速天门西段软基处理项目中,采用了双向搅拌桩工艺施工,平均作业深度达10米左右。配备的气动式浆喷桩设备、智能化操作系统及远程监控及信息化系统,实时上传施工数据,实时监测各项技术指标,确保搅拌更均匀,桩身强度更高,避免水泥材料浪费的同时,还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