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太空出差归来的航天员 神舟十八号乘组回家后第一个见到的是谁
“欢迎回到地球,你们辛苦了,欢迎回家!”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开舱手冯毅熟练地打开神十八返回舱舱门,笑着对三位航天员说。
结束为期6个月的太空出差,11月4日凌晨,三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乘坐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于东风着陆场,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三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东风着陆场搜索区域达数万平方公里,涵盖戈壁、草湖水域、盐碱地等十余种地形地貌,搜索难度大、横跨范围广。为了迎接航天员乘组平安回家,冯毅和许许多多航天搜救队员们,进行了长期训练和精心准备。
第一个见到航天员归来的人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开舱手冯毅
据悉,神舟十八号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后,采用快速返回方案,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约5圈,用时约7.5小时,进入返回程序。整个返回着陆过程包括制动离轨、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开伞着陆等4个阶段,将耗时约50分钟。
作为此次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开舱手的冯毅,就是返回舱落地后最先到达现场的人之一,也是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看到的第一个人。
“可能大家觉得开舱门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第一个到达现场,意味着很多情况是未知的。因此,我们要针对各种预设场景和困难进行训练,从而增加现场应对各种问题的处置本领。”为了成为第一个见到航天员归来的人,冯毅在西北大漠深处一干就是十八年。
他至今清晰记得,2021年9月17日,神十二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自己第一次担任神舟飞船返回舱的开舱手的画面。“当时很激动,也很紧张,头一天晚上心中忐忑不安,想着开不开怎么办?但心里又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能打开’。”
最终,冯毅圆满完成这次任务。为了这一天,他一练就是四年。
“在航天搜救领域,开舱绝对是个技术活儿,不仅要求全面掌握开舱技术,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返回舱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与大气发生摩擦,外壳产生高温,导致舱内气压和舱外气压不平衡。”冯毅介绍,开舱时,要用特殊工具精准地插入锁孔,通过减压阀平衡舱内外气压。如果泄压太快,航天员身体一下子适应不了,泄压太慢,会耽误航天员出舱时间。对开舱手而言,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缺一不可。
事实上,开舱手的工作远不止打开舱门。冯毅介绍,开舱前,开舱手首先要用仪器检测返回舱状态,确保各项指标正常。在打开舱门后,他还需要负责对航天员进行抬送、处置现场装备、建立现场警戒等多项任务。为了应对飞船返回舱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他进行了多达40多个科目的学习训练,其中包括野外生存、空中搜索、索降机降、水下救援、水下打捞、各式机械操作等等。
“平常感觉开舱门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是为了这个动作,背后是许许多多看不见的训练。这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荣幸,还是一份责任,更多的是一份担当。”冯毅如是说。
“我是猛士,奉命接航天员回家”
▲航天搜救队地面分队调度员王国梁
载人航天工程被誉为“万人一杆枪”,而飞船能够平安顺利返航,少不了无数幕后英雄的默默付出。
“我是猛士”“猛士明白”……神舟十八号飞船进入返回程序,夜幕中的东风着陆场茫茫旷野中,一道道指令通过“猛士”,传向四面八方。“猛士”的背后,便是航天搜救队地面分队调度员王国梁的身影。
“我的工作是将上级发出的关键事件以及预报落点等,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地面分队各个小组,以便各小组启动搜索,以最快速度完成各自承担的工作。”王国梁这样说。
王国梁介绍,为了迎接神舟十八号飞船,适应此次夜间返回特点,地面分队的综合通信车完成了卫星天线升级改造,指挥调度车业务全面优化,通信设备性能有了大幅提升。此外,“背负台”岗位还开展多次针对性训练,确保图像回传更加稳定、更加清晰。
王国梁坦言,每次载人飞船搜救回收任务,他都是在指挥车的屏幕前进行紧张操作,无暇顾及飞船返航开伞、缓冲发动机点火反推着陆的壮观瞬间。“在任务当天确实心情肯定是激动的,但是我们必须得时刻保持沉着、冷静的头脑,准确无误地将每一个关键节点做好传达。”
“我是猛士”“返回舱落点坐标如下”“地面分队迅速向预报落点机动搜索……”虽然身在幕后,王国梁口令不仅指引着地面各个小组行动,他的声音还通过电视及网络直播,让无数人知晓。
“我是猛士,我的任务就是奉命接航天员们回家。”王国梁说,虽然每次任务很难像有些队员们可以直接面对航天员,但能用自己的声音为航天员回家保驾护航,心中充满自豪。
王国梁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整个搜救分队有个传统,那就是航天员安全转移,返回舱处置等全部工作完成之后,整个搜救分队会在返回舱旁边合影,“这是我感觉最开心的时候。”
自创“水桶操”的飞船返回舱吊装操作手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落地后,如何将它安全吊装转运,也是后续处置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地面搜救分队返回舱吊车驾驶员兼吊装操作手万川
“返回舱内有各种仪器设备,非常精密,同时搭载有很多载荷,因此在扶正及吊装的时候,不能有大的晃动,也不能有大的磕碰,整个起吊要平稳、精准、一次到位。”作为地面搜救分队返回舱吊车驾驶员兼吊装操作手,万川如是说。
在从事这项工作之前,万川是一名火箭转运吊装操作手。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普通的吊车使用的是钢丝绳,返回舱吊车用的是柔性起重吊带。从普通吊装工作到标准要求高、难操作的四驱返回舱吊装,“只有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做到精准。”
为了练习返回舱吊装,万川自创了一套“水桶操”,他把装满水的水桶当作任务目标,日积月累的练习让他实现了从吊起水桶撒一半,到吊起水桶滴水不漏的转变。他坦言,要开好吊神舟飞船的吊车,唯有能吃苦、多思考、勤练习,才能把这项工作完成好。
作为神舟飞船的金牌搬运工,从神十二到神十八,万川将一艘艘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起吊,顺利转运。
“开上吊车,吊上我们的返回舱,也是一份荣誉,能为载人航天事业作贡献,我感到非常自豪。”万川说,他愿意一直干下去,多带几名徒弟,在一线参与并见证国家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新成就。
红星新闻特派记者张炎良王红强发自东风着陆场
编辑 杨珒 责编 邓旆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