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双城经济圈”政策优势,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试出哪些经验?
登上胡家梁子观景平台,极目远眺,只见华蓥山与铜锣山之间,坐落着一个狭长的现代化新城——川渝高竹新区,这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省级新区,承载着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大历史使命。
据了解,为突出“同城共享”,川渝高竹新区成功打通政务服务、税费征管、公检法司、医保社保、水电气讯等领域办事服务通道,基本实现“办事不出新区”。目前新区累计入驻企业205户,投产企业89户,比新区成立之初增加一倍。近日,奋楫争上游·改革“四重”奏——“川渝一盘棋·唱好双城记”网络主题活动来到这里,探访经济要素如何实现跨省市高效流动,推动两地特色优势产业相融共促。
▲川渝高竹新区
从省际“边缘”到开放“前沿”
一个开创性新区的诞生
一边是四川,一边是重庆,沿着盘山公路向上,采访团便不停地在川渝两地穿越。登上观景平台远望,只见连片的厂房透露着现代气息,新开工项目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十余台挖掘机“轰隆”作业。
川渝高竹新区建管局局长冯鹏宇介绍,2020年12月29日,川渝两省市政府共同批复设立川渝高竹新区,新区囊括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和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这四个镇的部分行政区域。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的诞生经历了一番曲折。“我们是最早看好高竹新区这片区域的企业。”四川燕赵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成告诉记者,作为工业地产企业,公司来此“扎营”十年来,见证了这片区域从“高滩工业园”到“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再到“川渝高竹新区”的发展历程。
2012年,时任重庆河北商会执行会长的李世成和好几位在川渝发展的老乡面临困境:随着城市化发展,位于城市郊区的不少企业都在为找个新的“落脚点”发愁。李世成跑了川渝多个县市,最后找到了与渝北区毗邻的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借鉴国内昆山、廊坊等在大城市辐射下而形成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经验,在高滩建设标准化厂房,既方便自己搬迁企业,也准备继续发展工业地产,承接重庆的制造业转移。
当时,诞生之初的高滩工业园并不被企业看好。“这里原来是一片碎石山,长满荒草。我们把小山包推平后才建起几幢最早的厂房。一些有兴趣的企业来考察后,都觉得太远了,不愿意来。”李世成介绍,这里真正发展起来,是借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
川渝高竹新区获批后,被允许在权限范围内自主选择四川省和重庆市适宜新区发展的政策,高竹新区从而获得了叠加川渝政策的优势,进入发展“快车道”。
▲落户川渝高竹新区的企业: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川渝优惠政策叠加
初步形成装备制造业集群
这种优势为新区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李世成举例,最初建起的工业园执行四川的政策,川渝高竹新区成立后,两地政策叠加,工业地产运营方可以将企业的产权证办到具体楼栋,方便企业融资、参加招投标等。仅此一项,就让犹豫不决的企业,迅速签约落户。
川渝高竹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李佳认为,推进改革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垒,在区域内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服务体制,推动改革创新。李佳介绍,按照“一家亲、一盘棋、一体化”理念共建的新区,尝试破题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其中,2021年10月挂牌运营的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是一个典型案例。该中心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层级界限和空间分割,打通了跨省(市)办税服务“最后一公里”。“本着政策从优、程序从简、税负从轻的原则,我们逐步统一川渝两地118项税费征管差异事项,目前已统一67项。”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主任潘缙生介绍。
随着新区建设不断加速,众多企业相继入驻,各种探索跨省域一体化运行的利企便民服务机构也纷纷挂牌运行。首家跨省域办电实体化机构——川渝高竹新区供电服务中心、首个跨省域联合运行的医保经办服务平台——川渝高竹新区医保服务站正式运行……
据了解,目前川渝高竹新区建成区面积已达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生态文旅康养、都市近郊现代农业等产业体系,工业产业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其中80%的企业来自重庆,初步形成以汽车研发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集群。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摄影报道
编辑 李钰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