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如何从“育分”走向“育人”?互动教育对话会展开探讨
“双减”之下,中考如何做到“减负提质增效”? 教育如何从“育分”走向“育人”? 学生、教师、家长各方期待的中考是什么样? ……
11月1日,成都市“互动教育”第六期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天环校区)举行,这是一个由成都市政府创设的互动对话平台,旨在以“开放包容、倾听前行”的态度,定期与社会各界就教育各领域问题,进行平等交流和探讨。
本期话题聚焦中考,以“你期待怎样的中考?——从育分到育人,为学生成长赋能”为主题,邀请到了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的生态》作者林小英,成都市教科院院长罗清红,四川省教科院中学数学教研员吴中林,成都森未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蒋兴莉,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党委书记李笑非,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赵琳,以及初中学生代表彭诗扬,高中学生代表毛莞听,家长代表文艺等教育领域专家、管理者、家长、教师、教研员、学生和企业代表,展开了一场长达3个多小时的精彩讨论。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的生态》作者林小英
围绕中考改革,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林小英介绍,她在国内外都对基础教育进行过大量的调研,在她看来,放眼国际,中国绝大部分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都是非常强的,“我们真的应该要有自信”。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很快,不仅全面普及,而且教育质量也不错,这些都主要依赖于国内的教研制度,而这些好的制度与经验,在改革中应该得到好的传承,改革一定要坚守住自己所认定的正确的东西,不能在大风大浪中摇摆不定,反复改革。
▲成都市教科院院长罗清红
对于中考,林小英教授表示,各个地方都有一定的地方性,大家面临的问题不同,拥有的优势也不一样,因此应该根据地方的背景来判断中考应该如何考。当下,普职分流已经很少被提及,那么对于中考而言,就是普职分流到普职融通的一个大背景的变化。
对此,她解释道,如果普职要进行分流,那么中考命题的选择性会更强,达标性会比较弱;但如果是普高普及,那么中考命题的达标性则会更强,选择性更弱,这就需要命题普遍降低难度,让每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以后,都能够拥有对学习基本的自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她看来,中考改革是一个整体事项,需要首先把握中考的性质,并结合大背景的变化等来全面考量。
关于中考改革,高中一线教师——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赵琳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介绍,在高中教学中,她发现部分初中学生存在着思维模式化、浅表化,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功利化等问题,所以她建议初中和高中可以在教研上加强互通,搭建初高中教师的交流互鉴平台。在命题中要打破刷题套路,凸显高品质阅读的价值、跨学科思维的价值、关注现实生活的价值和参与实践活动的价值。以考促教,让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对育人方式的变革作出更加积极的探索。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赵琳
对话中,“是否应该学什么就考什么”也是与会者们热烈探讨的一个话题。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党委书记李笑非
▲学生代表毛莞听
对此,记者从成都市教育局了解到,在学段评价指标中,义务教育阶段严格学校考试管理,落实“学什么、考什么”,不将考试与学校评价挂钩。同时,修订完善了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办法,构建了涵盖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和治理能力四大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促改,以进一步驱动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和办学水平提升,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多元成才。同时,逐步建立起“区域—学科—学校”三级考试命题反馈机制,以考试评价结果指导学校持续循证改进。
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
编辑 成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