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1.05米背后的“治堵”新思考
何谓科学?如何高效?怎样开门?
街头随处可见的施工围栏,往往让过路人心烦。但近日成都金牛区长庆西路的治堵围栏,却收获了点赞。
10月29日,这条断头路上的排水管道施工一完成,现场人员就开始忙着调整围栏,整体后退1.05米,让出了盲道,让出了步行通过的便利。
暖心,科学,精细。这是成都新一轮交通治堵行动中的一个小细节。透过这个小小切口来看这次治堵行动,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长庆西路道路管线及配套工程项目现场
或许有市民觉得这次治堵并非急需。的确,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铺开,成都城市交通已经有了不小改观。但成都作为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一的超大城市,“大城市病”治理必须从城市发展全局加以考虑。
出行体验,历来是“幸福城市”的一个衡量标尺。相比之前或是年久积重而不得不为之的大规模治堵,或是因为架一座新桥、铺一条新路的局部性治堵,这一次的治堵行动,着眼于解决成都市交通出行需求与道路资源紧缺的矛盾,以及空间资源供给不合理、交通出行方式不平衡、管理治理手段不精细等问题,更具大局和前瞻意义,直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内涵。
说到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交通治理模式,已经过时了。城市交通作为城市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着重要功能,城市交通治理也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科学治堵、高效治堵、开门治堵”,是这次治堵行动提出的一个工作思路。如何科学?如何高效?如何开门?这其实是城市现代化治理“一盘棋”下的交通治理新思路。
何谓科学,怎样去疏通堵点?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这个源头去规划,去设计;用最实在的现场调研和最“聪明”的大数据相结合,去摸清底数,去系统分析,去号脉定方;用精准精细的“绣花功夫”“微创手术”,去实施重要堵点的“一点一策”治理。
如何高效,如何让市民最快享受到治堵红利?以市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常态化治堵工作专班,高位统筹;以出清单的方式,挂图推进;以“短平快”的方法,及时改造、优化、提升。长庆西路的“退围”,就是这个“短平快”打法的典型呈现。
怎样开门,怎样汇聚各方“治堵”力量?“市民代表走进12345热线”“治堵观察员走进指挥中心”“开门治堵‘金点子’征集”等系列活动,为市民广开建言献策之门。治堵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从问题的界定、目标的确立,以及方案的设计评估、落地推进,都应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对这一过程,市民有知情、监督的权利,也有共建的义务,这体现着现代城市的价值追求。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时说过这样一番话:“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从治理的角度来讲,交通治堵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想呈现新的治理面貌,就必须拥有新的治理思维。只要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综合施策,只要始终从细节出发,最大限度提升市民的“用户体验”,如同长庆西路“退围”那样,这道治堵题,就能交出合格答卷。
红星新闻评论员 刘琴
编辑 汪垠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