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闹越大!BBC和纽约时报都力挺杨笠,称其为中国女性的时代偶像
2024年10月,电商巨头京东宣布知名脱口秀演员杨笠,将成为其双十一促销活动的形象大使。
可没想到这个决定可是炸了锅了。大量用户对其纷纷抵制,甚至卸载京东,注销账号。
让人更没想到的是,如今这件事竟然再次迎来了反转,BBC和纽约时报竟然公开盛赞杨笠。
外媒为何如此大张旗鼓的夸赞一个中国女性?他们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京东找杨笠做代言人本意是看到了她在女性群体中的超高人气,希望能通过她的影响带动更多的女性进行消费。
毕竟,不管是在往年的消费统计中,还是现实生活中,网购这个行为,女性群体占大多数。
他们只考虑到了女性,没考虑男性客户的想法。
众所周知,杨笠是靠“骂男人”火的,在她的脱口秀段子中,大多数都是靠挑起性别对立,才带来了巨大流量。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她自认为自己掌握了流量密码,殊不知,能让她走上流量顶端的话,也能将她踩到谷底。
这一次的京东,真的是失算了!
其实找杨笠做代言之前,就应该考虑到存在的这些风险。
毕竟因为杨笠成为代言人,销量没上去反而被啪啪打脸的品牌,京东不是第一个。
早期的舍得酒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22年1月,舍得酒官宣杨笠为代言人。
这下90%的顾客都坐不住了,众所周知,白酒的主要市场还是男性。
瞬间所有的男顾客冲进了官方直播间,大喊“杨笠代言,狗都不喝”,还有人在评论区讽刺道“谁喝舍得酒谁就是普信男”。
杨笠怎么也没想到,让自己走红的一句话,成了回旋镖,狠狠的扎在了自己的身上。
仅仅四天之后,舍得酒便发布消息,称和杨笠无商业合作关系。
可即使这样,他的市值也在短短几天蒸发了700个亿。
其实舍得酒并不是杨笠代言的第一个受害者。
“男人的衣柜”海澜之家在之前就已经试水,结果也是被全网攻击,很多用户甚至威胁,如果不换到杨笠就一直下单一直退货。
这次京东也不例外,很多多年的老用户都直接联系客服要注销会员,并称要"抵制京东",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因为此事,京东的客户服务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需要处理大量退货申请和账号注销请求。
一些用户更是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注销账号的截图,来表达他们的不满。
京东的代言人选择引发了远超预期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营销效果,反而损害了品牌形象和用户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反应不仅来自男性用户,一些女性用户也加入了反对的行列。
随着争议的持续升温,京东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整个事件迅速演变成一场关于性别平等、企业社会责任和公众人物言行影响的大讨论。
杨笠作为一名脱口秀演员,她的表演风格和言论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她的脱口秀表演常常以讽刺和批评男性为主要内容。
她之所以能迅速走红,并不是观点有多么的犀利和深刻,而是吃到了性别对立的红利。
尤其是那句"他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更是衍生出了"普信男"这一网络流行语,把她推上了流量了顶端。
随着杨笠的知名度上升,她的言论引发的争议也不断升级。
许多男性用户,认为杨笠的言论具有性别歧视倾向,她的表演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而是在传播对男性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不满情绪在京东宣布杨笠为双十一代言人后达到了顶点。
随着争议的持续升温,京东最终不得不对此事做出回应。
面对大量用户的抗议和抵制,京东选择了道歉。
公司发表了一份正式声明,并承诺将立即终止与杨笠的合作,并保证在未来的营销活动中更加谨慎,充分考虑所有消费者的感受。
这一事件对京东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大量用户选择退货或取消订单,甚至注销账号,这直接影响了京东的销售业绩和用户基础。
此外,京东的股价也因此受到影响,在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明显下跌。
不仅是京东,这一事件也给其他品牌敲响了警钟。
许多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代言人策略,更加谨慎地评估潜在代言人的言行和公众形象。
一些原本考虑与杨笠合作的品牌也纷纷暂停或取消了合作计划,以避免类似的争议。
对杨笠个人而言,这次事件对她的事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她失去的不仅仅是与京东这样的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的事件,其他品牌也开始对与她合作持谨慎态度,担心会引发类似的争议。
杨笠原本在脱口秀和综艺节目中的露面机会也明显减少,许多节目制作方出于避险考虑,选择暂时不邀请她参与。
而且在社交媒体上,杨笠也面临着持续的负面评论和批评。
她的一些言论被反复提及和批评,这进一步损害了她的公众形象。尽管仍有一部分支持者为她辩护,但整体上杨笠的公众形象受到了严重影响。
这一系列后果不仅影响了杨笠当前的事业发展,也可能对她的长期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重建信任和修复形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
让人没想到的是,杨笠事件不仅在国内引发热议,也吸引了国际媒体的关注。
而且西方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角度十分耐人寻味。。
他们倾向于将这一事件置于中国社会性别平等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
许多报道强调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并将杨笠的言论解读为对这些问题的反抗和挑战。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将杨笠描述为"女性先锋"或"女权主义者"。
他们认为杨笠敢于在公开场合挑战传统性别观念,代表了中国新一代女性追求平等的声音。
然而,这种将杨笠塑造为"女性先锋"的报道方式也引发了一些质疑。
西方媒体可能过于简化了中国的性别议题,忽视了事件的复杂性和争议性。
外媒报道背后的可能动机也值得探讨。一些分析认为,西方媒体可能有意突出中国社会中的性别矛盾,以此来塑造中国的负面形象。
通过强调杨笠事件中的争议和对立,这些媒体可能试图描绘一个性别关系紧张、女性权益受到压制的中国社会形象。
杨笠事件引发的争议促使我们对性别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需要意识到避免简单的性别对立的重要性,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男性与女性的对立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矛盾。
真正的性别平等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贬低一方来抬高另一方。
同时,这个事件也让我们反思言论的社会影响和个人责任。
作为公众人物,杨笠的言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这就要求她在发表言论时需要更加谨慎,考虑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在追求性别平等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男女都能得到公平对待和尊重的社会环境,而不是制造新的不平等或对立。
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包括相互理解、尊重差异,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理念。
在讨论性别平等问题时,需要采取更加理性和全面的态度。我们应该避免情绪化的对抗,而是通过理性的对话和讨论来推进性别平等。
而且,性别平等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判断。
通过理性讨论和共同努力,我们有希望在性别平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实现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
这个过程可能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相信通过对话和理解,我们终能找到共同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