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在伊犁》新书首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深情的共同体”
“在那段日子里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是民族的共同体,是命运的共同体,价值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还是生活的共同体”,29日,著名作家王蒙《在伊犁》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王蒙当日再忆“在伊犁”,感慨称,“于我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深情的共同体”。
散文化的叙事,回忆王蒙的伊犁岁月
1965年,王蒙来到伊犁,在伊宁市巴彦岱镇(原红旗人民公社)劳动。他吃住于农民家中,抡起坎土曼,学习维吾尔语,爱上奶茶泡馕……这六年的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新疆叙事”系列作品的宝贵源泉。写作于1983年至1984年间的《在伊犁》系列作品,正是以他的这段经历为背景。
王蒙先生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共同为《在伊犁》进行首发揭幕。
《在伊犁》共收入《哦,穆罕默德·阿麦德》等九篇作品,于198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首次结集出版。2024年重新出版的《在伊犁》,对该版本进行了重新编辑修订,特别恢复了后续版本没有使用的代序——《故乡行——重返巴彦岱》一文。该文是王蒙1981年在离开新疆近两年以后重返新疆巴彦岱,和他的维吾尔族农民兄弟把酒言欢,用深情的笔触写下的,既感人至深,又对《在伊犁》的人物和故事原型有重要交代。被认为是探索王蒙文学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范本。
《在伊犁》中,王蒙有意回避了职业的文学技巧,通过散文化的日常生活叙事,塑造出众多可爱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意蕴丰富的同时,视角别致有趣。“那可能确实是一段困难的日子,别人也问我,怎么你写出来显得那么高兴”,王蒙当日表示,因为自己感受到“爱护”,“我很感恩,‘恩’正是身边人给我的深情”。
回忆起当年在伊犁的生活点滴,王蒙直言,直到如今一提到新疆还是感到非常兴奋,“我是在一个艰难的时候到的新疆,到了伊犁,但是,我在那确实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这种深情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深情,也许是40年后再出《在伊犁》的意义所在。”王蒙说。
就在不久前的10月15日,笔耕不辍70载的王蒙迎来90岁生日,谈及自己乐观积极的青春心境,这位“高龄少年”笑言:“快乐是应该的,快乐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
奉献给中国当代史的一份备忘录
在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谈道,王蒙先生多次提到伊犁是他的第二故乡,那片辽阔的大地和那些不同民族的、生动鲜活的男女老少,早已融入他的生命,成为他的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王蒙先生与吴义勤书记分享书中细节。
吴义勤说:“他在新疆劳动之余,依然坚持学习,不仅学会了维吾尔语,还成了精通少数民族文化的专家,这种跨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生活历练,为他后来创作‘新疆叙事’系列作品熔铸了民族共融的思想内核,再与作者善良、正直、宽厚、多情的灵魂叠加,使作品在艺术品质上极大拓展了当代文学民族叙事的纵深度。《在伊犁》这个作品可以说也是关于维吾尔少数民族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维吾尔人心灵史和情感史的再现。特别是王蒙的语言能力,应该说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伊犁》以作家老王视角书写,通过他的经历让读者看到不同民族的性格,同时作品常有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欢笑,共同劳作,共同面对困难的生活美好图景,以高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朴素地抒发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的珍视之情,这部小说堪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蓝本,具有时代意义。”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谈道,他阅读《在伊犁》后有一个感触:对作家来说,只要你用文学的眼睛看世界,或者说你用文学的情怀去写世界,所有的经历其实都是财富。正如伊犁或者整个新疆对于王蒙而言,是文学的富矿。
阎晶明认为,《在伊犁》是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作品当中表现的血浓于水的感情,鱼水相依相融的那种欢快和愉悦,不管是对今天的写作还是阅读来说,都有很多的启示。”同时,新疆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民族文化的多彩,也在作品中有所展现,在阎晶明看来,“伊犁就是这种多重美的浓缩”。书里虽然极少论述,只是写故事,写人物,但是所有故事和人物形象,都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人物性格都是非常鲜活的,总体上是诙谐的,同时人与人之间是和谐、坦诚的,大家在一起组成了有趣、好玩的生动景象,让人特别神往。”
王蒙和梁晓声。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认为,《在伊犁》是一位作家对自己人生某一段岁月的文学性的、真诚的思想告白。梁晓声坦言,读到书中的一些文字时,感觉到共鸣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警示。例如书里写及美丽的新疆姑娘因为分家产与哥哥爆发争吵,王蒙一笔略过:“我不愿写这争吵了,因为她和他们都是好人,善良的人,我所喜爱的人。”梁晓声说:“当我们谈人性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尖刻的,这是我们文学创作一个时期内相当值得注意的问题。其实人民性是包容性非常强的,好像这里写姑娘与亲人,争吵是争吵,但是他们都是好人,他们都很善良。这才是作家看我们人民的、值得我们学习的眼光。所以,我觉得在王蒙70余年的创作生涯和90余岁的人生中,对于时代和人民的关系的思考,成为他看中国现象的基本思想之一。”
梁晓声还认为,《在伊犁》是一位作家奉献给中国当代史的一份备忘录。他说:“称得上备忘录三个字的书籍八十年代以来不少,但一位汉族作家所写下的,关于新疆民族兄弟在特殊年代的实际生活形态,以及他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的书籍,我第一次读到。”《在伊犁》里记录的王蒙与少数民族人民结下的友谊也让梁晓声动容,他感慨道:“这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在汉族与新疆少数民族之间架起了友谊桥梁,在当代,也只有王蒙一个人做到了。《在伊犁》是非常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特殊的作品。”
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艾克拜尔·米吉提谈道,人们通过《在伊犁》系列小说,不仅认识了新疆,认识了伊犁,认识了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更进一步认识了作家王蒙,了解了他在新疆、在伊犁的十六年生活,了解了他何以学会维吾尔语,何以说出“新疆各族人民对我恩重如山”,“各族人民对我的好处,他们身上值得我学习的长处,我永生不忘。”当然,通过作品,读者也看到了组织上给予他“王副大队长”的安排,伊犁巴彦岱各族百姓亲切称呼他为“老王”、“老王哥”、“老王同志”“王同志”“王先生”“王民”,成为那个年代的真实记忆。
艾克拜尔·米吉提认为,《在伊犁》展现出一种空前的真实和历史感,作者以其真实的笔触,反映出当时各民族人民一家亲的历史壮景。“《在伊犁》可以说是对于这方乡土人文进行了几乎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式的描写。那不只是新疆史、伊犁史,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史浓缩的一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杰作。”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