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的长江不再,今天的诗人要重新发现长江
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通讯员 罗展波
“今天我们再写长江,不是李白、杜甫的长江,今天我们应当重新发现长江。”10月29日,“诗颂长江·长江之心”主题诗会(武汉站)暨“长江边写诗”武汉的诗歌创作意象与拓展主题研讨会举办。著名评论家、《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著名诗人、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文学院院长张执浩,与近30名诗人及诗歌评论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下长江文化的诗意表达。
研讨会留影
诗人要重新发现长江,开拓新的书写空间
“诗颂长江·长江之心”主题诗会从今年10月开始陆续在长江沿岸城市举行,武汉站活动由《诗刊》社、长江文化促进会、武汉市文联主办,武汉文学院、中国诗歌网等承办。
霍俊明
霍俊明在研讨会上发言称,以长江为主题开展诗歌活动的意义毋庸多言,如果我们把长江主题诗歌放在传统和新时代坐标上来考察的话,会有很多新的空间和主题去开掘。“古代诗人写长江处于一个封闭的体系,发思古之幽情,羡长江之无穷,很少写到长江的全貌。新的时代催生新的书写空间,在今天感受和想象的长江和过去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孟浩然、李白这些伟大的诗人不断写到长江?为什么这些诗歌能够打动我们?因为长江有一个伟大的动力,不断让一个个体跟伟大的江河产生对话。当下,新的城市景观、精神景观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再写长江,不是李白、杜甫的长江,今天我们应当重新发现长江。”
他建议参加此次采风的诗人,尤其是武汉的作家、诗人,要去开拓更多新的空间、新的主题,去书写长江。
每一个诗人的青春,都有一条江河穿过
研讨会上,在围绕“武汉的诗歌创作意象与拓展”主题展开交流的同时,诗人们无一例外地谈到自己的“长江缘”。
张执浩
张执浩回忆,他40年前来到武汉求学,第一次看到绿皮火车穿过长江大桥的时候,心中感慨万千,“40年过去了,我生活在长江边,住在黄鹤楼下,因此最近几年写得最多的就是关于黄鹤楼、关于长江的诗歌。”他说,汉水在琴台边上注入长江,重新书写长江,也意味着我们要重新书写汉水,而汉水恰似中国诗歌长期在表达的主题,充满了南方和北方交流的渴望,武汉的诗人要担当起书写长江和汉水的使命。
在琴台采风
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田禾17岁前没有见过长江,第一次在码头看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看到江水奔腾,船只驶过,他坐在江边迟迟不肯离开。长大后,他来到武汉生活。“这座城市养育了一千多万武汉人,滋养了我,也滋养了我的诗歌。”他与大家分享了一首写黄鹤楼的诗:“它是一座楼的身体/但有一只鹤的心脏/有一颗诗歌的灵魂/呼吸着一条大江/用翅膀小心地护着一座城市……”
诗人、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天无在汉江边出生,恋爱、求学、结婚、工作等人生节点,都在长江边进行。他称:“有时候,我们对长江的感受变得麻木和熟视无睹,需要重建与长江的关系。”
诗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阿毛则充满诗意地形容道,长江于她而言,是少年时代的诗歌和远方,是生活的日常和常态,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进行时态。她将自己和长江的关系比喻为一朵浪花和波涛的安放关系:“武汉诗人位于长江里的核心区域写作,更应书写宏大的坐标和主题。”
当下应如何认识长江?诗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荣光启提出,很多时候我们只有记忆,没有真正地看见,“我们需要带着风景的知识重新看待长江,在想象力、个人感受、语言上下点功夫。”
诗集《鲸鱼安慰了大海》的作者燕七说,自己像深山里的一条小溪一路前行:“从童年的竹竿河走到大悟县的环河,走到孝感的后湖再到武汉的东湖,不断走向离长江更近的地方。”
身为武汉人,汉阳区作家协会主席伍剑说,自己所有作品都会提到长江。诗人、《长江丛刊》编辑夜鱼也说,几乎她的每一首诗都有长江的影子。他们都期待今后的创作能有更多的突破和拓展——这,正是研讨会上所有诗人的共识。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