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四十年未归 科技寻亲一朝回
在寻亲工作人员引导下,受助人徐先生偶然一次歪歪斜斜写下了一个人名和一个街道名字。
近日,离家40年的徐达(化名)终于坐上了回家的高铁,并顺利在位于浙江兰溪的家乡见到了失散已久的亲人。徐达是深圳市救助管理站的一名受助人员,因其患有精神疾病且性格较为内向,为他寻亲的过程也漫长且艰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公安部门的协同下,终于为其找回失散40年的亲人,并将其安全护送至家乡。
寻亲排查
男子滞留救助站10多年,无法正常交流
2011年8月,徐达开始接受市救助站的救助,经过医护人员的检查,判定其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身上也无任何身份证明,救助站迅速启动身份快速查询机制,然而,一番努力后却查无此人,只能送至定点医疗机构悉心照顾。13年间,救助站工作人员在照顾其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会对他进行聊天陪伴及心理疏导。其间,救助站又启动寻亲服务机制,多轮次、多渠道地进行寻亲排查,却依旧未能查明其身份。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市救助站于2019年成立专项寻亲工作小组,专门为滞留救助站的人员找回失散的亲人,寻亲工作专员李社工是负责帮助徐达寻亲的工作人员之一。“初次见到他时,我只觉得他一直低着头,不说话,看起来很内向,但能隐隐感觉到这个人是有精神疾病的。”第一次见面后,这位滞留人员就成了李社工的牵挂之一,帮他找回家乡、找到亲人也成了李社工的一个执念。
为了帮助徐达更好地生活,救助站工作人员为他建立了滞留受助人员寻亲档案,长期跟踪,定期与他接触、交流。他们耐心地采集徐先生的叙述内容,仔细分析地名、人名、口音等关键信息,并及时进行甄别核实。
“你叫什么名字呀?”“你家在哪里呀?”“你小时候在哪里玩呀?”……交流过程中,寻亲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向徐达提问,希望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即便获得的信息没有价值,但只要徐达能对工作人员的问话做出反应或回答,寻亲人员也会感到非常欣慰。“我们会经常鼓励他,当他在纸上写字画画时,我们会夸奖他字写得好,每当他回答问题后,我们也会表扬他记性不错。”李社工告诉深晚记者,在漫长的接触沟通中,寻亲工作人员与徐先生逐渐建立起了信任关系,并成功挖掘出了徐先生的深层记忆。
跨省联动
根据失踪者自述信息,借用公安科技手段
在寻亲工作人员的悉心引导下,徐先生偶然一次歪歪斜斜写下了一个人名和一个街道名字。
寻亲工作人员如获至宝,根据这一珍贵线索,借用公安科技手段,通过大量数据的碰撞比对和研判分析,比对出姓名为徐达(化名),户籍地址为浙江省兰溪市,与受助人员徐先生的自述信息高度吻合。他们立即与当地救助管理站联系核查。经核实反馈,当地一名失踪人员与徐先生高度相似,但由于失踪多年,徐先生的大哥无法从照片中确认是不是自己失踪的弟弟。为确保徐先生身份信息的准确性,深圳市救助管理站联动兰溪市公安,采集其哥哥血样进行DNA鉴定。
漫长的等待后,DNA送检结果终于传来,确定受助人员徐先生与其哥哥符合全同胞关系,徐先生的身份得到了确认。
通过与当地相关单位沟通得知,徐达的父母已经过世,家中还有3个哥哥,除了留在老家的大哥之外,另外两个哥哥都分别在外地工作,得知小弟找回来了,3个哥哥都非常激动。其大哥表示,弟弟40年前外出找工作后再也没有回家,家里几兄弟曾在他走失的地方不断寻找,但总是无功而返,几年前母亲去世前,还在挂念这个离家未归的孩子,如今,母亲的愿望终于实现,一家人也终于团聚。
据了解,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深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只将徐达安全护送至兰溪市救助站,交给了救助站工作人员,没有去打扰他的家人,这场漫长的寻亲之旅,也终于画上圆满句号。
采写:南都记者 蔡宇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