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鼓励“工业上楼”,最高奖励2000万!
日前,成都市召开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鲜明导向,开展“立园满园”行动,全力提升园区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作为四川省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承载地,成都高新区正加快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电子信息产业高地。10月29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该区日前印发《成都高新西区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通过精准设置入园指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园区服务水平,以土地要素高质量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精准设置入园指标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获悉,成都高新区推行的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旨在锚定电子信息主导产业精准发力,抓龙头、补短板、强弱项,建立特色产业准入指标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项目准入门槛。
“产业项目准入指标的提升,既大幅提高了新增项目土地产出效益,又进一步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特色立园’,加速特色优势产业迭代升级,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高新西区发展建设指挥部(以下简称西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高新西区现已布局英特尔、华为、京东方等知名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吸引了大批上下游企业在此聚集。在“标准地”指标“优中选优”的引导下,该区引进了一大批高质量电子信息企业,推动园区发展产业更聚焦、特色更鲜明。
据悉,“标准地”改革试点实施后,成都高新西区产业项目准入指标较2021年相比,亩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从600万元/亩提升至2000万元/亩,营业收入从600万元/亩提升至2000万元/亩,税收从40万元/亩提升至80万元/亩,试点项目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营业收入、税收增长超80%。
此外,《实施方案》创新机制将改扩建项目纳入“标准地”改革管理,通过提高建设标准激活改扩建项目新动能,有效盘活低效用地,引导优势资源向主导产业聚集。
记者了解到,成都高新西区目前可用的工业用地资源趋紧,“标准地”改革前,成都高新西区产业项目容积率下限为1.0,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为解决上述难题,《实施方案》鼓励主导产业“工业上楼”,推动园区内产业项目“向上发展”,将工业用地容积率下限提升至2.0。截至目前,“标准地”改革试点的产业项目平均容积率已提升至2.4。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项目土地利用效率的大幅提升,既最大程度实现了产业项目的“控本增效”,也通过“工业上楼”为成都高新西区未来主导产业发展增加了更多空间载体。
同时,通过资金奖励引导产业项目“能上尽上”,成都高新西区在成都市“工业上楼”资金激励的标准上加码,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进行资金奖励,最高可达2000万元。
从“150天”提速至“10天”
创新机制提高园区服务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方案》推行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行政审批部门预审服务与土地供应同步推进,成都高新西区目前已实施的建设项目从拿地到开工的周期由原本150天提速至10天。另外,统一开展区域评估工作。截至目前,成都高新西区投入近2000万元,完成文勘、环评等5项区域评估工作,预计可为单个产业项目节约资金约40万元,缩减工作周期约45天。
作为“标准地”改革首个试点项目,高投芯未项目的现场代表吴公义介绍,“在我们的项目落地前,高新区为我们搭建了管家服务团,通过‘线上即问即答’、专题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对项目遇到的痛点、难点,提供针对性指导和服务,实现了拿地后,马上就能合法施工。”
记者了解到,成都高新西区积极践行机构精简、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真正做到产业项目“招、供、建、验、产”快速推进、足不出园。
对于“足不出园”,莱普科技集成电路研发智造基地项目经理杨博深有感触,他说:“我们项目北侧的地上蒸汽管道严重耽误了项目的施工进度,但这条蒸汽管道给高新西区多个重大产业项目供汽,要实现蒸汽管道迁改下埋就需要协调上下游企业统一停汽。高新区及时调动规土建部门、产业部门、属地街道等多方主体,施工方案敲定后不到1个月,就完成了蒸汽管道下埋施工。”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方案》通过加强要素保障助力产业升级,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产业项目落地加速、降本增效。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持续聚焦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常态化为企业“解难题、优环境”,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四链深度融合、竞争能力突出、运行机制高效”的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推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于曼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