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田地拾荒人”阚洪明:“巴掌田”里寻“粮”机
极目新闻记者 梁传松
通讯员 倪锦阳 倪胜林
“今年计划种植650亩油菜田,目前已播种了500多亩。”10月28日,在湖北阳新县王英镇东源片区,阳新县洪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阚洪明介绍,从2015年开始,他便在该片区寻找“巴掌田”流转后种植。到目前,已与该镇8个村、53个组、883户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在外出创业的村民手中寻到5000余块、2000多亩面积的“巴掌田”,实现年毛收入达300余万元,长期招聘13名村民为其管理跨度约30公里的土地。
由于王英镇东源片区属于山区,大部分都是梯田,且面积大小不一,被称之为“巴掌田”,阚洪明也被当地村民形象地称为“田地拾荒人”。在实现机械化耕种后,阚洪明耕种好自己流转的梯田的同时,该片区11个村的村民自耕自种田地有机械耕种需求,他能做到随叫随到。
巴掌田成难种成村民弃儿
“没有雨山来耕种,这片田地可能都会抛荒。”当日上午,在王英镇东源片区,王文村村民王义青指着一片梯田介绍。王义青口中的“雨山”便是阚洪明的乳名,在这里,没人知道他的大名,但提起“雨山”,当地村民几乎无人不知。
王义青说,东源片区位于阳新县西南部,幕阜山北麓,由原来的东源、王英、国和三个乡合并成现在的王英镇。东源的名称来源于一条小溪,源于东,流向西,因此得名“东源”。这里也是阳新县最偏远的一处山区之一。
东源是一个集山区、库区和老区为一体的边远山区。因地处大山深处,田地本来就少,加上20世纪70年代兴修王英水库,大部分田地被淹没在水底下,该片区拥有11个村、5100多户、23000多人口,人均水田耕作面积不足0.3亩,是一个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区格局。
阚洪明在耕种油菜田
虽然阳新县大力开发仙岛湖旅游,但在南岸的东源到王英镇区,有的村需要绕行咸宁通山县黄沙镇,驾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乘旅游船走直线也需半个小时左右。正是因为交通闭塞,整个片区没有任何的工业企业,所以村民一般都只能靠外出创业挣些生活费。身体强壮的年轻人都外出创业了,留下一些老年人和孩子守在这片深山中,而那些偏远的梯田对于留守的老人来说,种植起来十分困难。
“梯田如果种水稻完全是靠‘天收’,因为蓄水是个问题,如果长时间不下雨,那收成可想而知。”王义青说,他们那里因为多数的田地是梯田,日照时间相对较短,因光照不足亩产也会比平原地区要少150公斤左右。另外山区的气温相对偏低,无法耕种两季,再就是田块的面积小,田块与田块的落差又大,机械耕种很不方便等诸多因素,东源片区的田地除部分家庭的留守老人在耕种外,绝大部分田地慢慢成为了无人问津的“土地弃儿”。
土地拾荒人看到“粮”机
1975年出生的阚洪明原是阳新县三溪镇横山村人,初中毕业后,便跟随父辈学会了犁田、插秧、割谷等农活。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一些青年进城务工,在阳新当地农村便兴起了机械化耕种。头脑灵活的他很快便掌握一些简单的农机操作原理,见到三溪镇横山村的村民土地抛荒后,终日与土地打交道的他感觉十分可惜,便流转了部分土地,购买回来农机设备开始靠机构耕种。时间长了,他一举成为了当地屈指可数的种粮能手。
2015年,由于家庭的变故,阚洪明经人介绍,与王英镇王文村失去丈夫的倪回芳组建了新家庭。他来到王文村后,看到成片的土地被抛荒感觉十分心痛。经过走访后,阚洪明便与妻子倪回芳商量,决定将这些抛荒的土地流转过来,利用机械化设备耕种。
阚洪明驾驶着他的拖拉机在平整土地
“山外的稻田一亩流转费用需要几百元,东源这边的山区产量低,而且都是梯田,流转成本要低很多。”阚洪明和妻子分析,虽然王英镇东源片区的“巴掌田”有诸多的劣势,但最大的优势便是流转的成本比较低。经过与一些抛荒的村民协商,每亩田给些稻谷返赠便能将抛荒的田地流转过来,这让阚洪明看到了“粮”机。
说干就干,当年,阚洪明便成立了阳新县洪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王文村流转了几百亩抛荒的田土,开始了自己的追梦事业。
“王能龙:农田5.3亩,李商柏:农田8.93亩……”翻开阚洪明的土地流转台账,密密麻麻的台账上记录着该镇8个村、53个组与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和具体的位置。
“到目前为止,已与883户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共有2000多亩。”阚洪明告诉极目新闻记者。
深山中播下种子收获希望
当日上午,在王文村一处叫鲁家墩的田块上,阚洪明驾驶着一辆大型拖拉机,围着一块田在平地。
“这里准备种植油菜,需要先把地松田后平整好再播种。”阚洪明说。平整好土地后,他又驾驶着油菜直播机在田间播种、施肥、覆盖,整个油菜播种工序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工夫,一整块田的油菜就播种完毕。
“虽然是‘拾捡’的田地,表面上不用交流转租金,但大部分的土地没有机耕路,需要重新修路才能进行机耕。”阚洪明说,每“捡拾”一户的土地,就得修一条机耕路。就这样,他这些年把机耕道修了一条又一条,只要“捡种”的田地,全部新修起了机耕道。
阚洪明请来挖机修机耕路
在阚洪明机耕器械存放地,有大型拖拉机2台,型号不同的旋耕机2台、收割机1台、油菜直播机1台、无人机1台、秸秆打捆机1台。
“这些机械都是我的得力帮手。”阚洪明指着这些农机设备介绍,今年种植的100多亩的棉花获得大丰收,还能拿到一些政府的补贴。去年,他和妻子、继子和儿子、女儿一家五口,靠种植毛收入达到了300多万元,纯收入也有30来万元。
“虽然辛苦,但比外出打工要强得多。”阚洪明打开手机上“荆楚农机服务网”,其所耕种田地的标号、耕种数量、机器行驶在什么位置,手机网站均显示得一清二楚。他介绍,由于8个村的土地比较分散,目前他固定招聘了13名村民帮忙管理。
阚洪明种植的油菜田
王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友南介绍,阚洪明的阳新县洪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耕种已完全使用机械化,不仅成为了东源片区的种粮大户,而且还带动了当地村民王忠乾、王义猛等60多名富余劳动力务工增收。
别人不看好的“巴掌田”,阚洪明却看到了“粮”机,在阳新东源这处深山中,他播种下了种子,收获着希望。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