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元就能换来一张“国际竞赛”获奖证书?挤干“水赛”的水分让学科竞赛回归公益性教育性
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目前许多高校采用综测排名作为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甚至保研资格的评判依据,综测成绩在学业评价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机构从中看到商机,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通过收费的方式举办一批含金量低、组织松散的竞赛,吸引学生参赛以获取综测加分。这类竞赛在业内被称作“水赛”,参与者只需花几十元报名费、提交简单的作品“走个过场”,即可轻松获奖,有的机构甚至直接出售相关证书。(10月26日法治日报)
相关漫画 (图源:法治日报)
“水赛”之所以为“水赛”,就是水分太多。从竞赛的组织来看,这些“水赛”规则不健全、审核不严格、题目过于简单、监考走过场等问题突出。背后反映出主办方根本没有认真对待竞赛,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去确保竞赛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比如一些竞赛随意填写信息就能报名,考试过程缺乏监管,考试结果随意性大,甚至出现小学、初中难度的题目出现在所谓的“大学生竞赛”中,这是对学术生态的不尊重,也是对竞赛行业的亵渎。
将学科竞赛与利益赤裸裸挂钩,折射出举办机构被利欲熏心的扭曲。社交平台上,“5分钟2张国家级证书”“22个水奖,帮我拿下1.8万元奖学金”等,吸引着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当然有许多同学是被动参加这类“水赛”的,自己不卷就可能在学校评优评先中被淘汰,被抢占应得的评奖资格,也无形中帮各类水赛打了广告。“水赛”相较于正规的比赛,完全将竞赛异化为一种敛财工具,虚假宣传、过度承诺,迎合了也助长了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背离了学科竞赛本应具有的促进学习、选拔人才、推动学科发展的初衷。利用学生对综测加分、保研、评优等的需求,完全不顾竞赛的质量和意义,完全不顾对学术风气的影响,严重忽视了竞赛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和严肃性,无形中侵蚀着学术诚信的根基,亵渎着学科竞赛的权威。
“水赛”能有存在的土壤,离不开高校综测评价体系过于依赖竞赛获奖等硬性指标。学生们趋之若鹜,背后是综测评价体系的不规范、不合理,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大学生课余时间多参加学科竞赛可以理解,但如果对竞赛获奖的过度依赖,对于举办机构的相关资质缺乏严格审核和筛选,最终难免陷入形式主义,走向学术不端。有的比赛名“冠冕堂皇”,有的比赛证书印刷得齐齐整整,这些并不能等同于比赛的含金量。如果没有形成严格的准入制度,导致竞赛鱼目混珠,就可能被人浑水摸鱼,难以体现出对学生实际能力、创新思维、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考察。
值得一提的是,非法竞赛机构大肆敛财的行为,有可能涉嫌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山寨赛事与正规赛事类似,明显误导公众,则可能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不正当竞争,需承担赔偿损失、停止侵权等相应的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挤干“水赛”的水分,让学科竞赛少点功利性,多点公益性和教育性,离不开加强监管和信息披露。一方面,无论是有关部门还是高校评审专家,都应该擦亮眼睛,用制度规避“水赛”产生;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竞赛信息公开平台。定期公布合法、规范的竞赛名单以及被取缔的“水赛”名单,让学生和家长能够清楚地了解哪些竞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应该避免的,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因信息不对称而误参与“水赛”的情况。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