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二中化学竞赛生全员夺一等奖,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
通讯员 王瑷红
9月18日,极目新闻记者获悉,在2024年举行的第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中,武汉市第二中学刷新了该校化学竞赛历史成绩单:此次该校参赛的高二、高三年级化学竞赛生共有11名,所有同学皆在此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其中,蔡博丞、李俊杉、黄圣睿、姚童、罗梓言五名同学还顺利入选湖北省代表队,他们将代表湖北省参加接下来举行的全国决赛,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更高水平的挑战。
武汉二中高二化学竞赛小组(从左至右:竞赛教练赵东旭,学生:顾李响、丁予恩、周恩泽、宋炳余、姚童、罗梓言)
全校所有参赛选手均获一等奖,他们有什么样的经验和学习方法?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罗梓言与蔡博丞两位同学,“坚持”“热爱”“有效率”是他们频繁提到的关键词。
高三化学竞赛组(从左至右:蔡博丞、李俊杉、黄圣睿、竞赛教练李显伟)
“初二年级,我在预习初三课程时就喜欢上了化学,学了高中化学以后就更有兴趣了。”高二(1)班罗梓言同学说,出于兴趣,她在高中选择了走化学竞赛这条路。她认为,竞赛和高考的化学内容不太相似,但二者却是相辅相成的。学竞赛的内容可以拓宽思维,在里面学到的一些解题方法和思路甚至可以运用到各个学科里面去。
“平时学习要善于联想,不能盲目刷题,不追求数量,但一定要追求质量。”罗梓言分享,自己做完题后哪怕要花很久的时间整理,她也一定要把这道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思路、知识网络彻底消化后才肯放下。
作为竞赛生,要竞赛和学业两手抓。为了平衡二者的关系,罗梓言会为自己做好学习规划,在她的计划表上,时间分配通常会精确到分钟,“我通常会优先做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她坦言,自己也有压力大和累的时候,但一想到身边的同学们都很累,却都在坚持,她也坚持了下来。
“都说竞赛生很苦,但我喜欢这门学科,所以我不会觉得累。”同样热爱化学的高三(1)班蔡博丞同学认为,学习效率十分重要,刷题在质不在量。一旦投入学习,他就会十分专注。
“学校有专门的校本竞赛教材,老师们平时给我们做的专题训练,有些是他们自己编写的,有些是对已有学习材料进行优化后给我们训练的。能帮我们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蔡博丞说,有时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后,若时间充足,他还会自己搜集一些高质量的题目进行练习。但高效率的他从不会熬夜学习,他认为劳逸结合也十分重要。
“这些获奖的竞赛生身上共同的特点是:能吃苦,学习能力强且热爱化学。”高三化学竞赛组教练李显伟介绍,化学竞赛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多看相关专业书籍,有时甚至要读一些最新的外文文献和最前沿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有的同学为了把外文文献读清楚还会自己去学一些化学专业的英语。”李显伟说,学校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从初中到高中,从初赛到决赛,都有一套完整的课程。学校新建设的化学竞赛专用实验室也都达到一流高校研究生实验室的标准。
“走竞赛的同学们要牺牲不少休息时间进行训练、学习,作为老师,我们平时既要严字当头,也要陪伴鼓励。”高二化学竞赛组竞赛教练赵东旭则表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学情,老师们会对每个孩子定制个性化教学体系或方法,实行个性化培养,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和成长。
记者在武汉二中探访发现,该校的教学指导思路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路径,不但拓宽知识面,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该校通过竞赛的目标,初步探索出一种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实践模式。
武汉二中竞赛部主任、物理教师占存明介绍,在二中,竞赛和综合学习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要强。搞竞赛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教练能积极配合,始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踏实学习,认真钻研。学生必须学有余力,兴趣浓厚,这是支撑他走下去的动力。
学校对竞赛生实行个性化培养模式,从进校开始对每个竞赛生进行跟踪记录,可能连学生的草稿本、笔记本都会仔细跟踪,目的是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找到他们欠缺的地方,再有针对性地训练提升。每个教练都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高一竞赛结束后,利用空余时间学科强化。高二始终保证语文和英语必须跟正常节奏一致,他们回归高考,一般不用多久就能在考试中名列前茅。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