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血管能用人造替换,还能再生成“活血管” 南开这项研究将惠及3亿心血管病人
据推算,目前我国有3.3亿心血管疾病病人。当患者的血管彻底闭塞后,传统的药物和搭桥治疗将无法再起作用,这时就要用到人工血管。但传统的人工血管,价格昂贵、容易感染、有血栓风险。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孔德领教授团队研发的高通畅、可再生的生物型小口人工血管,未来将解决这一难题,惠及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
▲生物型人工血管
9月20日,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孔德领教授团队成员、2021级博士生程曲汉向红星新闻记者详细讲述了这项研究的成果和前景。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中提到,推算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有病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202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为458万,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人工血管制作过程中的“羊自体动静脉造瘘” 图源:南开大学
程曲汉介绍,心血管疾病治疗早期主要靠预防血栓和降血脂药物,后期血管狭窄后通过支架干预。但当血管完全闭塞后,就只能使用人工血管。但传统的聚合物材料人工血管,一方面容易发生血栓,凝血风险高,另一方面容易感染。
据介绍,团队研发的生物型人工血管,是像肉一样的管子,放在人体后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再生的能力。在长期的动物实验中发现,其手术操作性和抗感染性好,并具有良好的长期通畅性,能够再生成体内的一根“活血管”。
程曲汉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团队有专门负责科研成果转化的公司,目前已经进入到临床二期,有望在两三年后进入临床应用。除了心血管疾病,车祸病人的血管替换、尿毒症患者的透析都可以应用。
程曲汉介绍,即使是传统人工血管,此前也一直依赖进口,去年才有第一款国内生产的人工血管获批上市。这项研究未来投入应用后,将解决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一项被“卡脖子”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只有美国的一款生物型人工血管同样进入到临床二期,未来可能会进入两个项目领头并跑的阶段。
南开大学提供的项目资料显示,孔德领教授团队经过近20年的创新研究与技术攻关,研发了一种高通畅、可再生的生物型小口人工血管,填补了世界空白。该血管含有脱细胞基质和聚合物纤维骨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在大动物动脉替换和动静脉造瘘长期实验中展现了良好的通畅性,实现了血管拟天然再生和重塑,呈现出类似天然动脉的组织顺应性和生理活性。
据了解,该技术成果获得了全国颠覆性技术创业大赛决赛优胜奖。该项目核心技术于2018年落地转化成立公司,已获近亿元融资。目前已经完成了20例人工血管血透通路建立临床试验,效果良好,即将开展注册性临床试验。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实习记者 刘亚洲 天津报道
编辑 张寻 责编 邓旆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