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四年多升级改造,岭南画派纪念馆重新启用
10月24日下午,岭南画派纪念馆重新启用暨“从头越”系列展览开幕式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拥有33年建成历史的岭南画派纪念馆,经过四年多的升级改造焕然新生,进入全新的篇章。
岭南画派纪念馆。刘普丹 摄
“老馆新用,小馆精用”
岭南画派纪念馆建成于1991年,它承载着纪念二十世纪高擎“国画改革”大旗、发出“艺术革命”先声的岭南画派这段重要的历史记忆。三十余年来,岭南画派纪念馆在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陈永锵、林淑然等诸位先生的共同带领下,继承和发扬了岭南画派先贤的艺术理想,珍藏、保存和建立了诸多海内外岭南名家的作品、手稿、图像、文献等“艺术档案”,并积极拓展学术交流、展览的输出路径,通过研究、出版、展览……充分挖掘近现代以来的艺术线索,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岭南画学研究平台。
为更好地发挥岭南画派纪念馆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省中的作用,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广州美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于2020年立项进行升级改造。如今,随着升级改造的完成并重新启用,关于岭南画派学术思想的探讨和研究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岭南画派纪念馆。刘普丹 摄
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表示,升级改造后的岭南画派纪念馆,它在传承过去三十余载老馆的历史与积淀的同时,重新开馆启用,实现新跨越。在信息科技、艺术观念与传播途径快速迭代的新时代,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岭南画派纪念馆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面对新型美术馆、巨型美术馆不断涌现的局面下,“如何办馆”成为新的课题。
“我们必须继承岭南画派先辈的艺术精神,明晰办馆宗旨,展望未来‘从头越’,为探索‘老馆新用’‘小馆精用’的新方法提供可能。”李劲堃说。
站在“老馆新用,小馆精用”的新起点上,岭南画派纪念馆将致力于构建一种具有实验性、开放性且持续变化的展览现场,李劲堃指出,要“让岭南画派纪念馆成为叩问历史真相、包容学术异见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场域。”
以研究文本为展览主体
“从头越”系列展览分为两部分,展览一“溯本求源——以岭南画派纪念馆历史文献为线索的文本考察”、展览二“20世纪30-50年代“新国画”写生研究——以黎雄才、关山月为例”,由10月24日展至11月24日。
两个展览以两个研究文本为线索:一是以文献溯源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建馆和岭南画派发展沿革的历史脉络,向推动20世纪中国画发展进程作出不懈努力的前辈们致敬;二是用《20世纪30-50年代“新国画”写生研究——以黎雄才、关山月为例》一文,以关山月、黎雄才两位艺术家为研究案例,通过其在20世纪40年代西北写生游历的线索,求证岭南画派行万里路的写生实践与中国画变革实践,阐明其在新国画形成的时间轴坐标及学术意义。
李劲堃指出,以往的展览形式囿于文本体量和讲述方式,难以充分展示研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而本次展览尝试探索一种阅读式的展览模式——不以视觉艺术作品为绝对中心,而是将研究文本作为展览的主体和重点。
展览二以4万字的文本、300多件文献资料、近1000件作品图片、100多件影像资料展开讨论,重视文本的研究和展示,是展览呈现出来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我们通过整合学术论文、历史文献及影像等研究性文本,鼓励观者通过阅读和理解文本来获得关联与启发。我们期待开启一种新的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是即时性的、开放性的,每一位观者都可以随时进入文本的讨论,展览中的文献、数据,以及交流环节中采集的相关信息,都将成为岭南画派纪念馆艺术交流互动‘大数据’的积累。”李劲堃说道。
采写:南都记者朱蓉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