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野生动物数量50年间减逾七成
10月3日,泰国清迈府大象自然公园的大象被困在洪水中。近期泰国北部持续降雨,政府和环保志愿者正紧急营救一批因洪水失去家园的野生动物。 新华社发
图源:世界自然基金会
日前,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以下简称“WWF”)全球同步发布《2024地球生命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地球生命力指数(LPI)表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仍在不断恶化,生态系统韧性持续降低,威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1970-2020年的50年间,受监测的野生动物种群平均规模缩减了73%。
地球生命力指数(LPI)是关于自然健康的早期预警指标,其追踪5495个物种近3.5万个种群的平均比例变化趋势,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通过监测物种种群规模随时间的变化,地球生命力指数(LPI)可以作为灭绝风险的前期预警指标,并帮助人们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报告指出,每期WWF《地球生命力报告》展现出自然状况在持续恶化,气候愈加不稳定。WWF认为,接下来五年发生的事情将决定地球未来的命运,所有相关方——政府、企业、机构、个人都需要付诸行动。
严重威胁
多个全球临界点正在快速逼近
据介绍,“73%”这一数值比两年前高出了4个百分点,报告分析,最多的威胁是栖息地的退化和丧失(人类的食物系统是主要驱动因素),其次是过度开发、入侵物种和疾病。其他威胁包括气候变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提及最多)和污染(尤其是在北美地区和亚太地区)。
有赖于已有的保护工作,许多种群的数量已稳定或实现上升,尽管如此,孤立的成功案例以及仅仅减缓而非扭转自然丧失仍然不够。
报告还强调“临界点”概念:地球生命指数(LPI)和类似的指标都表明,自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丧失。虽然有些变化可能是微小渐进的,但其累积的影响会触发更大更快的变化。当日益累积的影响达到某一阈值,变化就将形成惯性不断延续,导致往往急性且可能无法逆转的重大变化,即临界点。
报告认为,在自然界,如果任由目前的趋势发展,极有可能出现大量临界点,并伴随着潜在的毁灭性后果。包括对人类和大多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的全球临界点,一旦突破全球临界点,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稳定将受到破坏。
早期预警信号表明,多个全球临界点正在快速逼近:在生物圈,珊瑚礁的大规模死亡将摧毁渔业和风暴防御能力,影响数亿生活在沿岸的人们;亚马逊雨林的临界点如若突破,大量碳将被释放至大气,扰乱全球气候模式。
在海洋环流,围绕格陵兰岛南部的副极地涡旋一旦崩溃,将会剧烈改变欧洲和北美的气候模式,在冰冻圈(地球的冰冻部分),格陵兰岛和南极洲西部冰原的融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数米,而永久冻土的大规模解冻将引发二氧化碳及甲烷的大量释放。
远远落后
当前全球行动不足以避免触发临界点
报告介绍,为实现充满活力、可持续的未来,国际上制定了不少全球目标,例如,遏止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以及消除贫困保障人类福祉(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下)。
然而,尽管有这些全球目标,国家层面的承诺和行动仍然远远落后于达成2030目标以及避免触发临界点所需的努力。孤立地寻求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会引发不同目标之间出现冲突的风险,例如在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在土地利用的方面的冲突。
如果采取统筹包容的方法,许多冲突是可以避免的,负面代价是可以被最小化并得到管理的。综合性地解决目标问题,为同时实现对自然的保护和修复,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以及对人类福祉的改善和提升都可开启许多潜在的机会。
鉴于此,报告建议,在能源系统转型方面,加强对可再生能源产能的投资,加速从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强调能源转型与自然保护与修复相一致,确保人们能够获取现代化和安全的能源,最终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型,以人与自然为本。
引导资金转向至有助于实现自然、气候和可持续发展全球目标的商业模式和活动中来:推动金融绿色化,协调金融系统,通过自然价值核算等手段来系统性地应对与自然和气候相关的风险,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自然保护方面,各国需要拓展保护区面积,加强保护区管理,连接分散的保护区,为保护地体系提供妥善的资金支持,并尊重受影响群体的权益和需求,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扩大保护规模和增强保护成效。
食物系统也需要转型,即扩大自然向好的生产方式,采用可持续的方式去优化农作物产量、畜牧业生产力、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解决营养缺乏和粮食安全问题,减少食物浪费:增加资金支持,促进有效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充满韧性、自然向好的食物系统。
采写:南都记者 郭若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