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株菌种结束13.5天“太空游”返汉,高校、企业将联合开发5至8款健康食品
极目新闻记者 胡长幸
通讯员 叶雨佳
10月21日,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举办的主题为“在一起ONE岁”泰福康一周年发展大会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将从太空返回的10株太空菌种交给光谷“嫦娥飞天计划”项目负责人、华中科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刘智手上。刘智将率领科研团队借此培育“明星菌种”、联合光谷企业推进产品化,服务生命健康。据了解,把生物菌种送上太空,在湖北尚属首次。
这些菌种,包括酵母状真菌、丝状真菌以及益生菌等类型,是从光谷企业、嫦娥生物的基因库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10月11日,它们结束了为期13.5天的“太空游”,搭载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返回东风着陆场。已被迎回光谷,进入实验室进行后续研究。
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等航天器的每一克载荷资源都很宝贵,那么,生物菌株为何要被安排参加“太空游”呢?有专家解释,农作物种子和微生物搭乘航天器进入太空后,可以在太空特殊的高真空、微重力、宇宙高能离子辐射等地面无法模拟的特殊环境中,让自身遗传基因产生部分变异。待返回地面后,它们能够用于培育优质的新品种。
这就是太空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该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空间诱变材料的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缩短。现在市面上经常看到的一些蔬菜、水果,比如太空莲藕、太空辣椒、樱桃番茄、水果黄瓜等,就是把种子送到太空中后再回到地面选育、栽种的成果。
一些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菌种,也可以进行太空育种。刘智介绍,武汉光谷企业、嫦娥生物股份于2004年制定了“嫦娥飞天计划”,打算把嫦娥生物拥有的菌种送到太空,在太空环境下寻求菌株的基因变异,待它们回到地球之后再联合科研院所,选育更优质的菌株并进行产品化。
项目负责人之一、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敖明章透露,这些菌种在太空微重力、高宇宙射线等特殊环境中“遨游”10余天返回后,很多都发生了遗传性变异,有望成为功能性更强大、应用价值更突出的特异性功能菌种。这些变异菌种的潜在价值巨大。
刘智举例,比如益分子这个菌株,能够帮助人们控制体重、降低血脂。另外一些菌株如枯草芽孢杆菌,能够在肉苁蓉生物发酵过程中提高它的某些功能,降低它的危害。它们可以研发出更多功能性食品,在慢病非医药干预方面发挥作用,为呵护民众健康提供新的路径。
据悉,项目科研团队接下来计划开展高通量筛选工作,把10株太空菌种中的一些性能发掘出来。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联合有关企业推出5至8款特膳食品。
(通讯员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