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一发展高原水产养殖 将西藏特产辣椒推向大湾区
从尼洋河观景台俯瞰雅尼湿地,一片片高原绿洲生机勃发。
朗县辣椒的生产流水线上,工作人员在清洗、筛选“小牛角”辣椒。
林芝市嘎玛农业,高原渔业产业配套正逐步完善。
2024年8月27日,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会议指出,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兴边富民等工作走深走实。
自上世纪90年代对口支援林芝以来,一个省和一座城就此结缘,携手走过30载岁月。30年来,广东已有十批援藏工作队跨越山河、前赴后继,深度参与到林芝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
2022年6月,由220余人组成的广东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接力进藏,对口支援林芝市一区一市五县(巴宜区、米林市、朗县、波密县、察隅县、工布江达县、墨脱县),续写粤藏合作的崭新篇章。
近年来,在林芝干部群众和广东援藏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林芝不少特色产业已崭露头角。
近日,南都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团来到林芝,探寻广东援藏队如何助力林芝的高原渔业、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等领域,蹚出一条条新路。
“无”中生“有”
技术帮扶,开辟高原渔业市场
曾经,在西藏养鱼并不是一门好生意。
过去,西藏当地居民少有吃鱼的习惯,渔业市场需求量有限,加之从平原地区进货的运输成本高昂,鱼虾等生鲜在西藏的卖价往往高出平原地区3-4倍。
如今,随着当地居民传统观念的转变,以及旅居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鱼已频繁出现在西藏的餐桌、食谱之上,但产于西藏本地的水产却很少。
据公开数据显示,西藏年均水产品消费量超过4000吨,但产自本地的水产却不到100吨。
如何让水产养殖产业在高原上发展起来?让鱼虾等生鲜走上百姓餐桌?这是广东援藏工作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如果在西藏实现规模化养鱼养虾,就相当于填补了西藏水产养殖产业化的空白。”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珠海工作组副组长林浩生说,规模化养殖之后,西藏高企的水产价格有望与内地持平。
“树立大食物观,发展高原渔业”——走进位于米林市的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下称“嘎玛农业”)鱼虾养殖基地,一排标语映入眼帘。
在“钢架结构+保温板”搭建的养殖大棚内,水塘里的黑鱼、鲈鱼、香鱼纷纷跃出水面,等待又一轮的投食。
嘎玛农业依托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水产养殖技术力量,“从零到一”、“无中生有”,通过技术和人才输出,盘活当地国有资产,在林芝市发展起了高原渔业。
“对口支援米林农场(即嘎玛农业),是组织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也是雪域高原对我们的期盼。”广东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珠海工作组组员、嘎玛农业副总经理骆明飞说,除了产业和经济价值,平价鱼对当地居民的膳食结构改善是有帮助的。
骆明飞从事水产养殖20余年,来到西藏前已是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正高级工程师,他深知价格就是鱼虾走向当地居民餐桌的拦路虎之一。
林浩生说,通过技术输出探索高原渔业规模化发展,不仅能让当地居民吃上平价鱼,还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带动当地关联产业发展。
骆明飞虽然有着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但他深知,在高原养鱼要克服重重阻碍——水温、水质、供氧、微量元素,都要科学监控和调试,这些事项环环相扣,出不得一点差错。
“如果断氧10分钟内没有发现,这些鱼虾全都会死掉。”在即将投入使用的规模化养殖车间里,骆明飞告诉南都记者,即便是智能化设备,也需要技术人员时刻保持警惕。
如今,嘎玛农业的高原养鱼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今年,有近100吨由嘎玛农业培育、养殖的鱼虾,即将走向西藏居民的餐桌。
援藏工作队为林芝带来的不仅有“鱼”,而且授人以渔,为当地培养了不少技术人才。2019年,尼玛旺堆从大学毕业,来到嘎玛农业工作,在跟随骆明飞学习一年半后,如今已担任了生产技术部的副部长。林浩生说,随着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嘎玛农业还将面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就业岗位。
除了养殖鱼虾,嘎玛农业还搞起了循环经济——利用渔业养殖废水灌溉苹果基地。色泽鲜艳、口感甜脆,这里的苹果也成了嘎玛农业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水果。
“近年来,通过调整嘎玛农业的产业结构,企业已经做到了扭亏为盈。”林浩生说,嘎玛农业是林芝9家市属国有企业之一,曾经也面临转型难题。
据当地数据显示,2023年,嘎玛农业实现营业收入689万元,较2022年增加316万元;利润总额150万元,较2022年增加324万元,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取长补短
经营赋能,助力西藏辣椒飘香大湾区
在雪域高原发展农牧产业,除了技术支持外,高效的经营管理同样不可或缺。凭借敏锐的市场化思维和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广东援藏工作队取长板补短板,为林芝市朗县辣椒产业开出了“药方”——理顺企业经营机制、打通产品外销渠道。
每逢初夏,林芝市朗县的乡间大棚内,令人垂涎的“小牛角”便开始冒尖。
这是一种当地特有的辣椒品种,据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其维生素C、花青素的含量均远高于其他品种。
得益于独具特色的峡谷小气候滋养,朗县是西藏辣椒的主产地之一,有“西藏辣椒之乡”的美誉。
在当地,种植辣椒的历史已逾百年。但直到2016年之前,朗县当地仍以家庭为单位种植“小牛角”,除了自给自足外,少有流向市场。
2022年7月,朗县县属国有企业——朗县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更名为朗县乡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重启了朗县辣椒公司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走进朗县乡村建设有限公司的辣椒生产车间,在流水线的各个环节上,操作人员将新鲜辣椒分拣、清洗、碾剁、发酵,最终制成辣酱,销往各地。
“当年,公司就确立了‘主打辣椒酱、发展辣椒产业’的总体目标,但对于如何做好公司管理,还是有些发愁。”该公司董事长格桑旦增坦言,自己过往一直在政府部门任职,对如何经营好一家企业,也曾有过顾虑。
同年,广东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惠州工作组进驻朗县,当工作组得知了格桑旦增的顾虑后,便派出惠州交投智慧停车投资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陈振辉,进驻朗县乡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企业经营辅导。
“由于人才紧缺,加之产业基础薄弱,当时公司在经营管理确实有待提升。”陈振辉在充分调研后,提出在企业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通过完善薪酬考核、销售渠道、市场调研等管理动作,为该公司搭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制度。
“经过一轮调整后,公司从部门设置、生产管理到品牌推广、渠道运营都规范高效了很多。”格桑旦增说,目前公司已经有了清晰的架构——包括运营部、生产部、销售部等部门,并且打造了“朗香缘”区域公共品牌,还从外部聘请了熟悉行业和企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总经理,操盘辣椒酱产销。
“目前我们已初步生产了12款辣椒酱,经过市场投放和测试后,最终会留下4款左右作为主打产品进行持续量产。”该公司总经理杜家运向记者介绍说,由于附加值高、口感独特,公司产品在牦牛肉辣酱方面销量最高。
“我们辣椒酱三成的销售额,大约700万元,是来自广东的。”格桑旦增说,由于惠州工作组的牵线搭桥,公司产品得以走进粤港澳大湾区。
有了好的产品,如何拓展市场就至关重要。“借助湾区市场,打通朗县辣椒的销路,既能进一步提高朗县辣椒产品的附加值,又能使种植辣椒的村民持续增收。”广东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惠州工作组组员、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敏回忆,今年5月,通过同事们的努力,朗县辣椒酱在惠州举办的“2024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上成功推出。
郑敏说,在这场对接会上,一家深圳企业也正式成为朗县辣椒酱在大湾区的总代理。
“预计今年产值能达到2300万元。”格桑旦增说,在当地干部群众和惠州工作组的努力下,企业发展得到了保障,同时还带动了居民增收。
据当地数据统计,今年该公司已收购新鲜辣椒676.3吨,累计向村民支付辣椒款项395万元。此外,格桑旦增介绍,该公司还向社会提供了数十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工资不低于5800元。
流域治理+提升村貌
打造旅居两宜的雅尼湿地
林芝素有“藏地江南”之称,自然生态资源得天独厚。
林芝的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打生态牌,吃旅游饭”,广东援藏工作队给出了因地制宜的解法。从流域综合治理到村庄风貌提升,在广东援藏工作队的接续努力下,以雅尼湿地为代表的林芝生态旅游名片,已越擦越亮。
九月的雅尼湿地,绿洲苍翠,柳林摇曳。
该湿地位于林芝市巴宜区和米林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占地6973公顷,有760余种野生动植物,生长于此。
过去,这里曾是一片片河谷沙地。如今,通过生态修复、科普教育和保护巡查等手段,曾经黄埃散漫的沙洲变成了纵横交错、生机勃发的绿洲。
在林芝,呼啸的雅鲁藏布江,敛起了狂放;绵延的尼洋河,也敞开怀抱。一江一河在丛山之中相遇,交汇冲积而成了雅尼湿地,为雪域江南添上一抹绿意。
近览碧波,远眺群峰。雅尼湿地内,游人饱览着这里的无限风光。苯日神山雄峙湿地北岸,直插云海;初冬候鸟云集于此,栖息翩飞;江河在峡谷融成一体,汇流入海。
看着如今这壮丽的风景,人们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有名的荒草滩。
据林芝市巴宜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姜文涛介绍,过去这里河谷沙化严重,风沙天气频发,对房屋建筑和居民健康都造成了很大威胁。
近年来,当地通过制定流域治理规划、动员群众参与植被保护、持续增加资金投入等方式,不断加大对雅尼湿地的保护修复力度。
顾立忠是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曾于2019至2022年参加援藏工作,担任林芝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尼洋河流域和雅尼湿地,既是生态环境优良区,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和敏感区。”顾立忠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进行整体谋划,对保障流域生态健康非常必要。
在林芝工作期间,作为广东援藏的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顾立忠利用自己在河湖治理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先后参与了《尼洋河流域综合规划》《尼洋河生态流量(水量)保障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为尼洋河流域和雅尼湿地的综合治理、水源保护提供了专业支持。
位于雅尼湿地核心区的立定村,近年来变化不小。
自2023年初,广东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东莞工作组联合巴宜区相关部门,在雅尼湿地核心区的立定村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旨在因地制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打下交通及服务基础。
当前,立定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一期将于近期完工验收,二期也正在筹备中。
“立定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一期投入约4000万元,是援藏重点项目。”广东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东莞工作组组长、巴宜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陈健华说,立定村坐拥雅尼湿地的旖旎风光,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可以激发当地旅游发展潜力,让村民吃上“生态饭”。
央吉拉姆是立定村的乡村振兴专干,她时常感慨广东援藏干部的细心和专注。“每隔两三个星期,陈健华副书记会到立定村监督项目进度。”央吉拉姆对采访团说,从原材料到施工工艺,陈健华都会仔细过问。
“一定要把援藏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谈起当地干部对自己的肯定,陈健华如此说道。
立定村的村民们,越来越珍视雅尼湿地和村里的变化。“现在,村民们有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想法,也逐渐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姜文涛说,村民们会自发在沙洲上植树,也有不少村民做起了湿地管护员,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意识已深入人心。
如今,雅尼湿地面貌一新,已日渐成为林芝乃至西藏的一张生态旅游名片。
随着一波波游客种草、打卡,雅尼湿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一些社交媒体上,“去一次雅尼湿地”已被纳入不少博主的“人生计划”之中。
统筹:李陵玻 陈杰生
执行统筹:吴璇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朱唯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