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共论《史记今读》:探讨古代经典与当下生活之间的关系
文学评论家黄德海的新著《史记今读》今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人物志。写司马迁的家世、学习和漫游时代、仕宦之路、师友与忧愤,犹如一部成长小说,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中,考察司马迁的处境与应对,看他怎样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独特的自己。
《史记今读》不落入具体的文本赏析,而将一部传世经典放到文化长河中,回顾生成它的壮阔的时空景象,考察一部杰作在古典世界中为何伟大,解说的思路却时时贯彻到现在,但又不只站在现在这边,在古今交融中辨识《史记》至今熠熠生辉的魅力。
10月15日晚,《史记今读》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卓尔书店举行。出版人樊晓哲、著名作家李洱和黄德海一起,围绕新书展开讨论。新书分享会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主持。
新书分享会现场。
在分享会上,李洱谈到,自己原来认为黄德海只是一个很棒的批评家,没想到他读经典和对经典的整理,下这么大工夫,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李洱看来,“《史记》诞生前的大约3000年时间,这个历史时段因为《史记》而没有湮灭,其中包含着司马迁的很多想象,毫无疑问,是大量的想象,卓越的想象。这个想象是司马迁对中国人格,对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愿景的塑造。”
李洱提到,《史记今读》是今天的读书界非常有必要讨论的一本书,它不仅讨论了司马迁和《史记》的关系,《史记》和历史形成的关系,而且对我们个人的精神疑难问题,也可以说是民族心灵结构、中国人都会遇到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试图提出自己的解答。它把“一些小小的空间打开,把更大的问题留给我们,促使我们去思考”。
黄德海指出,《史记》一开始是一本子书,再变成文学书,最后变成一本历史书,有一个很奇怪的过程。“但这一切恰恰违反了司马迁的本意,因为司马迁的想法是写一本《春秋》,起码在司马迁自己的思想里,孔子之后的不到500年,轮到自己,所有的时代变化需要重新有一本书,所以后来对《史记》的评价非常准确——‘六经之后唯有此书’,是当时完整的知识体。在这个完整的知识体里,司马迁想象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气,想象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智慧。基本上我们自己说炎黄子孙、三皇五帝也好,这是司马迁给的,并不是天生有。”
新书分享会现场。
樊晓哲将《古史今读》看作与《奶酪与蛆虫》一样的微观历史书,“虽然历史时期不一样,关注的问题也不一样,但是质感是一样的,因为都是要把要讨论的问题,讨论的人和事情放回到历史非常真切的原生态的环境里面”。
樊晓哲说:“黄德海所有的作品都是探讨古代经典的书和当下生活之间从来不曾被人切断的血脉的关系。因为传播或者古今文字的隔阂,经典往往会让很多人觉得它和自己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史记今读》非常明确告诉我们,所有的汉字和当下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