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像 尽思量:开幕词出自谁手笔?俄罗斯小姑娘的一曲《梨花颂》
一、开幕词出自谁手笔?
以下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影片《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辑中的片段,留下了1956年9月15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八大开幕式上致开幕词的影像。那会儿,人民大会堂还未建,在北京,仅可容纳1200人的全国政协礼堂是条件最好的会场了。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式上致开幕词(1956年9月15日)
开幕词虽仅2000余字,但那充满“毛式”风格的词语,简明扼要,开章明理,完全没有那些官话、套话,深深地感染着到会的每一位代表。尤其是那段后来被编入《毛主席语录》的那段“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亦成经典,至今仍被人们引用。
中共八大主席台
据统计,在毛宣读开幕词过程中,代表鼓掌竟达32次之多,其中长时间的热烈鼓掌共6次。整个会场洋溢着热烈而又激动的气氛。从开幕词中,代表们感受到中国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已由此拉开了帷幕......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式上致开幕词
开幕式后,代表们对这篇开幕词反响强烈,都赞毛主席开幕词写得好。岂料,听到代表们的反应后,他却坦诚地对大家说:“这不是我写的,是个年轻秀才写的,此人叫田家英,是我的秘书。” 毛的这番话语惊四座,着实令代表们难以置信。因为大家都知晓,无论是毛发表的文章,还是讲话,通常均出自本人手笔,从不找秘书代劳。那么这次为何请秘书代笔呢?
上世纪50年代的田家英
众所周知,自中共“七大”于1945年4月23日召开至“八大”,已逾11年之久。因彼时的战事倥偬及新中国的百废待兴,党的八大迟迟未能召开。为开好这次大会,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可谓下足了功夫。按照中央政治局拟定的方案,在“八大”上,刘少奇将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周恩来将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邓小平将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加上开幕词,八大文件被称为“一词三报告”。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身边秘书中的“秀才”有三,即那三位手笔不凡的政治秘书,党报诸多重要社论和党内重要文件均出自他们之手。他们分别是陈伯达、胡乔木和田家英,田家英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八大”文件的这“一词三报告”,这三位“秀才”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如胡乔木就是“政治报告”和“修改党章报告”的执笔者。
胡乔木
开幕词的起草开始交由陈伯达撰写,岂料这篇区区几千字的短文,竟难倒了他这位“大秀才”。陈似乎灵感全无,虽经两个多月的反复对敲,几经易稿,但拿到毛泽东面前交差的稿子,经毛多处眉批和修改的“大手术”后,已变得面目全非了。又埋头苦干了一个星期后,陈伯达亲自呈毛审阅,但仍未过关。毛泽东风趣地调侃道:“陈秀才,你这次可写不好开幕词了,是咋回事哟?” 眼瞅着八大开幕已临近,毛找来了田家英:“你来写吧,写得短些,有力些。有个稿子带在口袋里,我就放心了。” 田爽快地应了这份差事,熬了一个通宵后,拿着初稿交给了毛泽东。毛先是惊讶:“哟,真不愧是个秀才呀!这么快就写出来了。” 阅后便是满意,连说:“可以,可以。” 随即便送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征求意见,且这些领导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毛泽东与田家英(左一)和陈伯达(左二)
尽管毛认可了田家英起草的开幕词,但还是作了些改动,主要是加上了关于对苏共“二十大”的一段评论、一段对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话。经政治局讨论后便最终定稿了。
毛泽东批改的八大开幕词草稿
1956年9月15日下午2时零5分,毛泽东走上了八大开幕式的讲台,在长久不息的掌声中,毛稍作停顿,环顾全场,然后神情自定地掏出口袋里的那份开幕词讲稿,抑扬顿挫地念起来了:“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开幕了。……”
然,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的是,这位自1942年起就伴随毛泽东左右的这位才华横溢青年才俊,并未能随伟人走到底。八大开幕式10年后的1966年5月23日,田家英在中南海永福堂藏书室内自缢身亡。
事因起于1965年冬,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引经据典的毛泽东提到了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且将其上升到阶级斗争的层面加以发挥。会议结束后,毛交代田:“你把这件事整理成谈话纪要。” 因田家英并不赞同毛对《海瑞罢官》这一新编历史剧的看法,故自作主张地将毛认为最重要的那段发言删除了。时,田家英并未意识到此举的严重性,更未料到此举对其命运意味着什么。
1966年3月的一天,田家英被毛泽东叫去问话,不但当面问责了删除发言之事,而且还翻出了1950年田“扣住了一封石景山工人因生活困难给毛的求助信”的老账。勃然大怒的毛厉声对田家英说道:“回去吧。以后我要是不找你,你也别来见我了。”
谙熟毛泽东性情的田家英,本以为毛的一句气话,时间一长即可平息。岂料组织出面了,接下来竟是调查组没完没了的调查盘问,甚至将“篡改毛主席著作”这样的弥天大罪加在了他的头上。精神几近崩溃的田家英已绝望,留下一张红铅笔写下“相信党会把问题查清楚,相信不会冤沉海底。”的纸条,便撒手人寰了。时,田家英年仅44岁。
田家英与夫人董边、女儿曾立合影
当毛闻悉田家英离世,沉默良久后,则是一声叹息:“家英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
1980年,田家英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同年3月28日,田家英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隆重举行。在追悼会上,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邓力群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其中提到“几十年的实际行动证明,家英同志确实是一个诚实的人,正派的人,有革命骨气的人。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很少随声附和,很少讲违心话……”
二、俄罗斯小姑娘的一曲《梨花颂》
据悉,这是一位中国网友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乐队排练厅拍摄到的一段视频。这是一位俄罗斯小姑娘正在排练一曲《梨花颂》。
俄罗斯小姑娘排练《梨花颂》
有人说,这位俄罗斯小姑娘唱的是京戏。其实不然,她演唱的这首《梨花颂》是中国新编历史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梅葆玖演唱。尽管唱腔设计以京剧二黄调式为主调,加入了梅派唱腔特色,但属“京歌”,并非京剧。
尽管俄罗斯小姑娘的演唱并非采用传统京剧唱法,且唱词吐字采用的只是普通话,并未按京剧的路子来,但俄国人能唱出这等水平已相当“出彩”了。不论是俄罗斯人,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听到她唱出的这曲《梨花颂》后都无比震撼。
这位俄罗斯小姑娘名叫克里斯蒂娜。别看其年方9岁,但已小有名气了。她被圣彼得堡中国文化中心选送参加第二届汉语桥大赛,且获得欧洲赛区一等奖和全球最佳才艺奖。她的老师是圣彼得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彭音来。彭音来用严格专业的教学方法,对她每一个发音的指导细致入微。
克里斯蒂娜从小就跟着妈妈去过中国很多城市,她酷爱中国文化,爱吃北京烤鸭,在北京第一次听到京剧后就对这一种东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她来到了中国文化中心,认识了她的中文和京剧启蒙老师彭音来。在彭老师专业又细心的指导下,她的中文和京剧演唱水平突飞猛进,使她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
彭音来老师教授克里斯蒂娜中国传统茶道在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争议将删除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