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堂告示火了 “悄悄暖心”值得点赞
“同学,如果你目前正遇难关,可以拿一个饭团先吃,等经济情况好转再付。”近日,河南师范大学一食堂窗口的暖心告示“火了”。除了爱心饭团、先吃后付,学校还招募同学勤工俭学,安排在食堂窗口兼职。这样“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双管齐下,让不少网友感到暖心,“小小的细节最打动人心”。
河南师范大学食堂窗口张贴的暖心告示。
据报道,这样的暖心之举,并非首次出现。商丘工学院内的餐厅也曾贴出类似告示,为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饭菜。而另一些大学虽没有直接免费,但也将饭菜价格压到了极低,比如河南农业大学的平价食堂,出售3毛钱的馒头、5毛钱的包子、稀饭、2.5元的鸡蛋面条,也曾火遍全网……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大学生群体自有其特殊性。一来,一些大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或城市贫困家庭,家长收入有限,扣除学费等必须支出外,生活费上难免有紧张的时候。二来,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主业仍是学习,多数人还无法靠劳动获取足够报酬,而必要的社交、实习、参加社会实践等又要开销,就难免陷入暂时的困顿,有些人为了省钱,不得不“克扣”吃饭钱。这时候,学校食堂提供实惠或免费的饭菜,帮助学生们渡过眼前的难关,是切切实实的人性化之举。
其实,近些年来,类似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暖心之举还有很多。比如,几年前就曾引发全网点赞的“大学悄悄往学生饭卡里充钱”,已经从少数大学的举动,逐渐演变为很多大学争相效仿的行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此受益。每年寒冷的冬天来临之前,很多大学会给有需要的学生们准备棉服、羽绒服。寒假前夕,大学生要返乡,不少大学会给经济困难的学生购买“爱心火车票”或补贴路费……
网友对食堂的善举纷纷点赞。(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充分洞察学生所需,不断提升帮扶“精准度”的同时,大学也越来越重视对帮扶对象隐私和感受的关照。无论是往饭卡里充钱,还是发放冬衣,很多大学都是通过大数据筛选确定帮扶名单,无需学生主动申请,也省去了相关信息的公示。在发放羽绒服时,为了避免穿着的学生被一眼认出,也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不少大学提供多款供学生选择,甚至“将商场搬进校园”。在发布活动相关图片时,对受资助学生脸部“打码”,或让学生佩戴口罩……
这些细节,既确保了帮扶政策精准抵达最需要的学生,也打消了学生们因受到帮扶而被“另眼相看”的心理顾虑,不仅暖心,还贴心。这种人性化、精细化,是一种教育理念、管理理念的升级。
这种进步,来自国家教育部门的倡导和要求。201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精准分配资金名额,明确重点受助学生,“采用隐性的方式,避免大张旗鼓地把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割裂区分开”。2018年,教育部再次强调帮助困难学生要“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的原则。
河南农业大学第一餐厅外景。(图片来源:河南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在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国财政投入932亿元,资助高校学生超过3100万人次,通过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700亿元。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从奖优和助困两个方面,分两步来调整完善高校学生的资助政策。比如在奖优上,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名额从每年6万人增加到12万人,标准从每生每年8000元提高到1万元;在助困上,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从每生每年3300元提高到3700元。同时还将提高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并扩大资助范围。
更多真金白银的投入,更多从吃穿住行全方位发力的帮扶措施,更体贴帮扶对象的情感感受,正形成一股股更强大的暖流,温暖着大学生们的心,也暖到了整个社会。期待每一名学生都安心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以实际行动将这份爱心与温暖继续传递下去。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