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国企员工擅自离岗16年,前后矛盾的回应仍有疑问待解
涉事企业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采取什么措施?这才是值得关注的真问题
日前,国企吉林森工集团泉阳泉饮品有限公司喊话4名员工回来上班的公告,受到舆论关注。公告称,4人未经公司批准擅自离岗,现以公告方式通知4人返回公司上班,如逾期不归,将按劳动法和吉林省国资委《关于开展“吃空饷”问题专项整治的通知》及有关规定处理。公告显示,4人中离岗时间最短者为4年,最久者离岗时间为2008年8月,至今已有16年。
针对外界质疑,该公司人事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员工不存在“吃空饷”情况,“在长期未到岗情况下,他们是没有薪酬、没有工资的”。其同时表示,离岗16年的员工情况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不清楚当时的情况。既然“不清楚当时的情况”,为什么就一口否定存在“吃空饷”?从这种前后矛盾的解释不难看出,这件事可能没那么简单。
一提起“吃空饷”,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人虽然不在岗,但工资奖金分文不少。这当然是“吃空饷”,而且是属于关系户的“高级”吃法。因此,看到“吃空饷”,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与特权联系在一起。同样的原因,该公司人事部门员工表示“通告中的4人都是流水线工人、生产线工人”,才会引起很多网友的质疑。
实际上,据笔者了解到的,“吃空饷”还有几种吃法:对于“吃空饷”者的工资奖金,有的人跟考勤单位分账,单位拿大头、自己留小头;有的则分文不要,只求单位缴纳社保。“吃空饷”的这些不同吃法,其实就是吃多吃少的问题,而无论怎么吃,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当事人的考勤是正常的——没有考勤,就没有“空饷”,谁都吃不到。
换句话说,在员工擅自离岗16年这件事中,有没有“吃空饷”,是谁吃、怎么吃、吃多少,或许要打个问号。这也是该公司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机智”之处,其只说了这些员工不存在“吃空饷”情况,而没有说其他人是否存在这种情况。这也可以解释“流水线工人”为什么能长期不在岗而无人追究,支撑他们的不是特权,而可能是“空饷”本身。
在过去,这类现象在一些国企内部并不鲜见:比如,有一线员工提出离岗请求,基层单位可能会提供某种“便利”——对于基层单位来说,可以悄无声息地将这份工资奖金装进“小金库”;对于离岗员工来说,既能保留劳动关系,还能额外获得社保。双方各取所需,很容易一拍即合。在此过程中,人事部门要么被蒙在鼓里,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还可能亲自下场将资金截留。
厘清了这些关系,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离岗16年员工的丈夫说当初是“公司相关负责人批准在家休产假”,为什么媒体能迅速找到当事人的丈夫,该公司人事部门却始终找不到人。当事人擅自离岗多年,涉事公司为什么表示“直接按旷工辞退是不符合劳动法的”?也有一种可能是,在考勤表上,这些人依然一切正常,所以要发布通报进行“计时”。
整治“吃空饷”进行了那么多年,值得追问的是,此次事件暴露的可能“吃空饷”情况,牵扯到多少当事人,涉事企业理应刀刃向内彻查一番。无论如何,涉事企业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采取什么措施?这才是值得关注的真问题。相比之下,所谓“企业福利”显然只是网友的一种调侃——企业如此管理,其经济效益也自然可以想象。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赵志疆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