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能船舶已是大势所趋,武汉企业代表:加大投入
极目新闻记者 刘孝斌
通讯员 武经宣
长江、汉江在这里交汇,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库星罗棋布,作为大江大湖的武汉,如何抓住新能源智能船舶发展窗口期,发挥科技、人才、区位、产业链等综合性优势,将武汉船舶制造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10月17日上午8时30分许,武汉市民企“早餐汇”绿色智能船舶专场在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举行,企业发言、政府倾听、部门单位表态,共同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武汉造船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产业、技术积累,目前国家大力推动设备“以旧换新”,推广清洁能源、新能源装备使用,在绿色智能转型的窗口期,武汉市继续发挥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在当日的“早餐汇”上介绍,目前,武汉市是内陆唯一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城市。拥有研发设计企业12家、船舶制造企业7家、船舶协同单位80余家,以及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中心、无人船艇制造业创新中心三个省级创新平台,船舶设计能力和建造能力全国领先。
极目新闻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来自创新江海、无疆(武汉)、天和技术、长海船舶、南华工业、湖北金融租赁、首义科创投资基金等十余家企业的企业代表与武汉市经信局、水务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单位面对面就座,畅所欲言。
在当日的“早餐汇”上,武汉创新江海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袁厚安作为企业代表第一个发言。“我今年76岁了,一辈子与船舶打交道,从事造船也有50多年了。今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以旧换新’政策,在造船这块的补贴力度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袁厚安表示,发展绿色智能船舶已经是大势所趋。上个月底,创新江海公司签下了16艘新能源船大单,是国内首批以甲醇作为单一燃料的海船,今后公司将持续加大在绿色智能船舶方面的投入力度,助力武汉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的发展。
“应用场景的开放程度直接决定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高度,目前新能源智能共享游艇已经实现自动离港、自动避障、自动驾驶、自动靠泊、自动上锁、自动付费。武汉是百湖之都,只要解放思想、场景开放,我们就有信心突破市场。”无疆(武汉)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飞在发言中表示,武汉水域面积很大,除了长江、汉江,众多的水域正是发展绿色智能船舶的理想之地。
武汉长海船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凌辉表示,武汉在研发力量、人才力量上表现突出,近期感受到江浙地区的政府、企业都在密集地来湖北、来武汉,想要挖掘引入我们技术优势,这意味着绿色转型带来了一个宝贵的发展窗口期,需要及时释放应用场景与需求,牵引产业发展。
去年成立的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是从出口远洋船舶转型开发标准船型,目前已与华电集团签约。该公司总经理邓超风在早餐汇上提到,武汉有7位船舶相关专业的院士,发展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具备雄厚的科教人才优势。目前,该公司正在武昌区打造绿色智能船舶垂直产业园,希望聚集行业上下游企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做强总部经济。
绿色智能船舶的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武昌区首义科创投资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化、智能化是船舶产业两条确定性发展主线。当前,可替代燃料船型在全球新造船订单中占比超40%,绿色甲醇、绿氨、氢等新型零碳动力源的运用将会在燃料生产、储运加注、动力系统、船舶设计改造、航行运营这5个方面对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在船舶经济、环保、安全、高效的诉求下,以自主决策控制为特点的新一代智能船舶亦越来越受到船舶工业和全球航运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船舶行业有望抓住绿色化、智能化新机会,大力发展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从船舶制造大国转变为船舶制造强国。沿绿色化、智能化两条主线,船舶产业出现一系列投资机会。因此,首义科创投资基金将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加大对绿色智能船舶发展的支持力度。
武昌区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昌区正着力打造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集聚区,主要沿滨江一线,聚焦杨园、积玉桥、首义、中南四个片区规划研发、设计、供应链等板块,加快形成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绿色船舶产业链空间布局。希望广大船舶类企业与政府携手,为集聚区的建设建言献策,武昌区将全力为企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
面对“早餐汇”上各家企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武汉市经信局、水务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这次“早餐汇”为政企交流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将重视企业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做好配套的服务、合作。未来,武汉市将进一步推动形成“省市联动、市区协同、产研融合、同题共答”的工作格局,加快推动船舶产业向新、向智、向绿跃升。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