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现总金额超2亿元,成都高新区6家新型研发机构获产业扶持资金支持
10月16日,红星新闻记者获悉,成都高新区近日顺利完成2024年度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扶持资金兑现,进一步推动区域内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此次共有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天府无线智能研究院、芯华创新中心、“岷山行动”计划揭榜项目成都岷山精密测试与仪器技术研究院(绛溪光电)、成都岷山新型生物毒素工程技术研究院(肽太生物)、成都岷山电磁环境适应技术研究院(岷山恒容)6家新型研发机构获得政策支持,兑现总金额超2亿元。 据悉,此次兑现将为后续项目顺利启动提供坚实政策资金支持,助力项目平稳有序发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成都高新区
国家级人才领衔
校地合作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记者从名单中看到,此次兑现机构中有三家都是校地合作型新型研发机构。
其中,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由成都高新区与北京大学联合共建,致力于解决生物技术领域关键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开展生物产业牵引下的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目前,研究院已完成覆盖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全链条所需的研发队伍组建。由汤超院士、来鲁华教授等15名国家级人才领衔建设完成了11个PI实验室、6个公共技术平台。
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作为研究院共建单位之一,在机制体制创新设计、资金和空间载体、政策兑现等实际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务实高效的工作,给予了研究院大力支持和帮助。未来,研究院将聚焦疾病筛查与治疗、复杂疾病攻克、新药发现等领域,开展高质量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交叉融通的应用研究,用好产业政策及产业扶持资金,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芯华创新中心在成都高新区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支持下成立,以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雄厚成果为基础,集中力量攻克智能感算芯片与系统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同时还从应用端着手,面向人工智能产业,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赋能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多个行业。目前,该中心已牵头组建四川省智能感算芯片与系统技术创新中心,吸引超800名行业精英汇聚成都,引入高能级项目17家。其中包括汪玉、刘加等5位清华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在产业合作方面,芯华创新中心联合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碳化硅研发验证平台已正式通线。
此外,由成都高新区与相关高校共建的天府无线智能研究院专攻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研究和创新应用,解决微波领域关键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院大楼预计今年12月底完成内部装修。
吸引新型研发机构落地
“揭榜挂帅”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科技创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发展规律。为了进一步激活区域创新活力、更好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从源头引导创新成果落地市场,我们启动了‘岷山行动’计划,通过揭榜挂帅的形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现已发布3批需求榜单,已聚集雷宪章、张兴栋、姜文汉等5位院士及600余位专家,形成全球、全国技术突破14项,微电子先进封测、手术机器人等5个项目,累计已获融资达1.69亿元。此次兑现产业扶持资金的项目中,就有第二、第三批的揭榜项目。”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悉,成都高新区于2021年正式发布“岷山行动”计划,以“揭榜挂帅”的形式组织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科技项目。目前发布的3批需求榜单已累计吸引超200个团队申报,15个团队成功揭榜,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
此次获得产业扶持资金支持的岷山恒容就是“岷山行动”计划第二批揭榜项目之一。岷山恒容总经理王海鹏表示,“岷山行动”计划的支持,让高校内部的成果走出围墙,实现成果落地转化与产品形成。
目前,岷山恒容已建成电磁环境公共技术平台,形成DSEM时域电磁仿真软件、商用飞机关键部位电磁防护技术服务等多项产品;孵化引进6家企业,累计获得融资近4000万元,累计估值超5亿元。本次获得的产业扶持资金将继续用于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相关企业孵化、中试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
此外,本次获产业扶持资金支持的绛溪光电、肽太生物均为“岷山行动”计划第三批揭榜项目。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于曼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