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之子周海婴:将鲁迅版权无偿捐出,30年后,为何又索要版权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1986年的一则新闻,却让这座丰碑蒙上了一层薄雾:鲁迅的独子周海婴,将人民文学出版社告上了法庭,索要高达34万元的版权费。
这一举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文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作为鲁迅的后人,周海婴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背后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索要版权费】
1986年6月28日,北京市最高人民检察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诉状,原告是鲁迅的独子周海婴,被告则是享有盛誉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份诉状的内容,让整个文化界为之震惊:周海婴要求归还父亲鲁迅各种文集的版权费,总计30万元,以及在日本发行日文版《鲁迅全集》的版权费4万元。
要知道,在80年代,能成为万元户的人都屈指可数,更别说是34万元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是一笔巨额款项,更让人惊讶的是,提出这一要求的竟是鲁迅的儿子。
消息一经传出,舆论哗然,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解和失望,一时间,周海婴成为了众矢之的,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批评。
但事情的真相真的如表面所见那么简单吗?周海婴为什么会在三十多年后突然改变主意,要求索回版权费?
原来,在80年代中期,周海婴的家庭生活正处于困境,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的收入并不高,而此时,他已经有了四个孩子,家庭开支巨大。
尤其是孩子们的教育费用,让这个家庭捉襟见肘,那时候,周海婴的孩子生病了都没钱去医院。
面对如此窘迫的处境,周海婴想起了当年设立的“文学基金”。
这个基金是在1958年设立的,其中有一则条款明确规定:“如果周海婴先生遭遇困难,可以随时取出使用,”正是这则条款,给了周海婴寻求帮助的勇气。
然而当他向人民文学出版社提出请求时,却遭到了拒绝,这种被拒绝的感觉,让周海婴倍感失落和无助,难道父亲留下的遗产,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却不能帮助他吗?
就在这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周海婴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自己的权益,这个决定不仅需要莫大的勇气,更意味着他将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质疑。
他深知,这个决定可能会让人误解他是在利用父亲的名声谋取私利,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更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他需要为自己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光环下的成长】
1929年9月27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打破了上海大陆新村9号的宁静,这个孩子就是周海婴,鲁迅和许广平的独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周海婴就注定要在父亲的光环下成长。
其实鲁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名声而对孩子施加过多压力,相反,他给予了周海婴一个自由探索的童年。
鲁迅曾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这句话成为了他教育孩子的指导原则。
在周海婴的回忆中,父亲从不要求他背诵某段文章,也不规定他必须看什么书,鲁迅更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
周海婴5岁那年,鲁迅带着他乘坐黄包车,发现车夫的手受伤了,鲁迅不急于赶路,而是用随身携带的绷带为车夫包扎,可惜的是,周海婴只享受了7年的父爱。
1936年,鲁迅去世,留下了年仅7岁的周海婴和母亲许广平,失去父亲的痛苦,与“鲁迅之子”的光环,成为了周海婴必须面对的双重考验。
命运似乎早已为周海婴安排好了另一条道路,在他6岁时,父亲的朋友瞿秋白夫妇送给他一套名为“积铁成象”的进口玩具。
这个可以拼装各种机械模型的玩具,激发了周海婴对机械的浓厚兴趣,从那时起,周海婴开始沉迷于拆卸和组装各种物品,有一次,他甚至将家里昂贵的留声机拆得七零八落。
面对母亲的惊讶,年幼的周海婴却展现出惊人的毅力,最终成功地将留声机复原,这次经历更坚定了他对机械的热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海婴的兴趣逐渐聚焦在无线电和摄影上,12岁时,他开始专门学习摄影,用镜头记录身边的普通人和事,而在无线电领域,他更是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然而“鲁迅之子”的身份,既是荣耀,也是枷锁,人们对他的期待和评判,往往超出了对普通人的要求,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引来议论纷纷。
【版权捐赠】
1952年,23岁的周海婴做出了一个震惊全国的决定:将父亲鲁迅的所有著作和遗物无偿捐赠给国家,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被誉为爱国主义的典范。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正在号召全民族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力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周海婴的决定无疑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声,他的这一举动,不仅得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赞美,更是收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笔感谢信。
作为鲁迅的独子,他完全有权利保留这些珍贵的遗产,但他选择了无私奉献,将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与全国人民共享。
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凝聚了编辑们心血的《鲁迅全集》正式面世,这不仅是一次出版事件,更是一次文化盛宴。
该全集首次发行量达到了570万册,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中国出版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展现了鲁迅作品的广泛影响力和读者的热切期待。
对于版权费的处理,出版社将30万元设立为“鲁迅稿酬”,并于1958年将其转化为“文学基金”。
这个基金的设立目的是为了鼓励和支持新一代的文学创作者,与此同时,剩余的4万元以周海婴的名义捐赠给了国家。
在设立“文学基金”时,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基金条款中特别注明,如果周海婴日后遇到困难,可以动用这笔资金。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被誉为伟大的无私奉献,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却面临着重新审视和评判,周海婴的生活状况也并非外界想象的那般优渥。
30年后,当周海婴真的遇到困难,想要动用这笔基金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碍,这种落差,不禁让他感到失望。
【超越父亲的光环】
当周海婴将报社告上法庭后吗,让人意外的是他竟然败诉了。
初审时,法院认为周海婴早年捐赠行为已经放弃了版权,因此周海婴并未能够赢得这场诉讼,但判决一出,立即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争议。
在舆论的压力下,中央注意到了周海婴的这件事件,于是中央派人出面调解,经过协商,周海婴最终获得了30万元的稿酬。
但这个结果周海婴并不满意,他不是不满意报酬,而是不满意对于父亲的版权问题,报社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尤其是卖给日本这件事。
于是周海婴提起了第二次诉讼,1990年二审开庭,而此次的诉讼,开启了国人维护知识产权的先河。
这次,周海婴最终胜诉,获得了1200元的赔偿,虽然这个数额看似不大,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
它标志着司法系统开始正视和保护知识产权,为后续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周海婴索要版权费的事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案件,更是中国社会在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建设和公民权利意识方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晚年,周海婴并未停止对自我的追求,他开始整理自己的摄影作品,并在2008年,鲁迅诞辰80周年时首次展出。
这次展览让人们惊喜地发现,“鲁迅之子”不仅是无线电专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家。
【结语】
周海婴的一生,是在父亲光环下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他既传承了父亲的精神,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勇于追随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周海婴的一生,既是与父亲光环抗争的一生,也是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一生。
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追随内心,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周海婴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鲁迅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参考信源】
凤凰网2011年4月27日《周海婴 生平》的报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