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大学教材设46个付费二维码,是增值服务还是变相收费?
只有切实考虑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并充分考虑二手书市场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才能真正回应公众的关切
“教材里加了46个二维码,当然是收费的,扫一个就收3元。”10月16日,华东政法大学一位教授向媒体证实,其发朋友圈吐槽本科生使用的《宪法学》教材中加入二维码,一些知识点需要扫码付费才能解锁。
据报道,高等教育出版社该教材编辑回应表示,“拓展阅读”部分的资源对于新书用户都是免费的,只需输入图书封底处的防伪码即可,设置二维码的初衷是为了防盗版,“一本书只能绑定一个手机号,二手书可能就绑定不了”。目前正在与技术部门联系,协商后期如何完善这方面情况。
出版社方面的回应,本是试图让公众消除误解,却进一步引发网友的不满和质疑:这是不是打着防盗版的名义多收学生的钱?二手书也是大学生买的,合法取得,又怎能区别对待?
若是普通的商业图书,出现收费二维码,不论是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还是提高作者和出版社的经济收入,只要读者愿意买单,也无可厚非。可是,这是教材。教材同时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责任,单说其社会期待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有关方面就更应考虑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宪法学知识怎么这样贵,为什么把应该写的不写出来,设置成这么多收费点收钱?如果都这样搞,我们怎么受得了?”这是法学院学生质问该教材收费不合理的心声,也是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吐槽此事的初衷。学生拿着这本教材前来询问,作为老师,还真不好回答。由此不得不追问:教材里出现付费类“拓展阅读”,究竟是增值服务,还是变相收费?
在该教授看来,这实际上属于隐形消费,学生使用教材是支付了教材费的,但阅读“拓展阅读”又得额外加钱,这显然是“挖空心思收费”。当然,教授的说法主要是针对二手书读者或二次阅读的大学生。网友也质疑,这类教材放进高校图书馆,也不能体现让大学生免费阅读的公益性。即使是首次阅读该教材,要是没注意图书封底处的防伪码可以绑定手机免费阅读,按照阅读习惯,也可能因误操作而付费,从而增加大学生的阅读成本。
事实上,对于教材中这类“拓展阅读”,真正付费阅读的大学生有多少,出版社方面有无调研?如果为了并不多的付费,而有此不讨好的设置,并招致公众的反感,显然也得不偿失。毕竟,对于“为什么把应该写的不写出来”这样的“清醒”和质问,教材出版方的任何解释都可能难逃变相收费的质疑。既然大学教材是服务于大学生,为何不对所有大学生开放免费扫码阅读的权限?比如,设置一个验证环节,只要是在读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就可免费阅读书中的“拓展阅读”,或许此事也不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
在书中设置太多需要付费的二维码,既不美观,也影响阅读体验,更因区别对待二手书读者容易降低教材循环使用率,期待出版方能够作出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而只有切实考虑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并充分考虑二手书市场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才能真正回应公众的关切,打消变相收费的质疑。无论如何,教材出版方在保护教材知识产权的同时,更应保障教材的公益性和纯洁性,这是社会责任,也是公众所盼。
红星新闻评论员 彭志强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