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焕新貌丨记者手记:心手相牵,藏地巨变
8月31日至9月14日,15天时间里,约80小时的车程,超过4000公里的跋涉,南都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团,从秀丽林芝到藏源山南,再到神奇昌都,足迹遍布3区10县,走访点位近40个,窥见了西藏在自然生态、产业发展、生活变迁等方方面面的时代印记。
位于林芝市的雅尼湿地,是由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交汇而成的高原河流型湿地。这里水草丰茂、生态和谐,分布着野生植物500余种,野生动物200多种,迤逦风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南都记者朱唯信 摄
无人迹处有奇观。从平均海拔超5000米的“世界之巅”普玛江塘乡眺望,可见横跨国境内外的40冰川,它矗立于高原之上,平静注视着游人往来,仿佛也默念着世代边民的光荣岁月;在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汇聚处,曾经的荒草地,多年来,经过村民自发植树巡护,如今已变成一片片高原绿洲,生机盎然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旺季,周边村落农家乐、民宿被慕名而来的客人挤得满满当当;有着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美誉的“羊卓雍措”,近些年热闹非常,随着道路通达、基建完善,愈来愈多游人得以在此驻足,一览雪峰、碧湖和蓝天浑然一体的奇景。
山南市类乌齐县以出产优质牦牛闻名,牦牛产业是该县的主导产业。2016年,类乌齐牦牛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图为“藏家牦牛”直播间内,主播正推介牦牛系列产品。南都记者朱唯信 摄
因地制宜,产业方兴。西藏地域辽阔,人迹罕至,在这里发展产业,因地制宜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十分关键。鹿茸、鹿血、鹿鞭等鹿产品,是传统藏药方剂的常见药材,正因如此,千里之外的东北梅花鹿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落脚,高原鹿养殖基地雏形显现;在类乌齐县,丰茂的天然草场,适宜的温度和降水,造就了牦牛生长的绝佳场域,近年来,当地逐渐探索出“保种-扩繁-育肥-加工”的牦牛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助农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产业发展,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因时而变——随着旅游市场日益繁荣,以及当地居民观念转变,乡村旅游开发、高原鱼虾养殖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山南市浪卡子县浪卡子中学为学生们开设音乐兴趣班。图为学生们学习弹奏藏族传统乐器“扎木聂”。南都记者朱唯信 摄
民生无小事,老幼有所依。老有所养,一个也不能少,学有所教,一个也不掉队。在林芝市巴宜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近百位受助人员“衣食住行全兜底,看病不花一分钱”,截至目前,该区内符合供养条件且有意愿的特困人员,实现了100%入住;山南市浪卡子县中学,是一所享誉西藏的寄宿制初级中学,学生不仅费用全免,学校还开设有包括音乐、舞蹈、藏文书法在内的各式兴趣班,周末假期不便回家的偏远地区学生,在校期间亦有教职工照料。海拔超过5300米的普玛江塘乡,常年低氧低温,居民由于缺氧致病的不在少数,去年,这里实现了家庭供养供暖全覆盖,最近,驻村医生也发现,缺氧就诊的病例明显少了。
千古传不尽,天工日争新。寺庙里随处可见绝伦的雕饰,或是源自扎囊县传承300年的虱雕技艺;寻常人家悬挂的唐卡壁画,也许就出自噶玛嘎赤唐卡画派92岁传承人嘎玛德勒之手;芒康县境内,澜沧江畔的3000多块千年盐田,留存着世间最古老的制盐方式……
行走在西藏,一张张温暖的笑脸,一幅幅壮美的画卷,见证着雪域高原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处处生机勃发的万千气象。记者随调研采访团一路走来,深感所到之处皆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个缩影。藏地江南,风景殊胜;高原焕新,蒸蒸日上!
采写:南都记者 朱唯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