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整治超市扫码收集个人信息,“码”上支付不能成“码”上偷窥
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扫码付费”可能涉及侵权。您在逛超市的时候,有没有发现结算时,APP强制要求索要位置权限,或者强制要求同意“霸王条款”,有的时候还无法注销账户?这里面,恐怕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
超市扫码(AI图)
北京市委网信办19日介绍,为回应市民诉求,北京进一步加强超市购物领域个人信息保护。今年7月中旬,北京市有关部门赴11家大型连锁超市的68家门店实地调研,对市民日常生活消费的超市购物常用二维码、小程序进行了重拳整治。并就存在强制关注、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等问题,督促经营者认真整改。
相信很多人平时在超市消费时,按照商家设置的扫码流程,必须先关注商家的微信公众号, 并授权商家获取消费者的微信昵称、头像、地区、性别、手机号码等信息后,才能进行线上交易, 若不同意授权商家获取前述信息,则无法付款。这些真的是非做不可的吗?显然不是。不少超市自行设置的扫码程序,属于变相强制获取消费者信息。这里面,可能是商家对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意识不强,可能是故意获取用户信息方便营销和推广,也可能是监管的手段滞后导致违法成本不高。
需要说的是,消费者选择线上交易并不代表其同意将部分个人信息权益让渡商家,商家对个人信息的处理仍应以实现扫码付费目的为限。商家在设置扫码结账程序应当以实现方便快捷、提升服务质量为目的;若超出购物的必要范围强制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则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日常生活场景里,搜集个人信息的边界需要厘清。“码”上支付不能演变为“码”上偷窥,方便消费者不能以无条件让渡隐私权为代价,扫码时应明确告知用户获取个人信息的必要性,并提供明确的选择权。让消费者对用了自己的哪些数据心中有数,才能共同守好个人信息的界限感。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