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引领未来农业?全国涉农院士专家齐聚深圳谋发展大计
南都讯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传统农业是如何发生转变?答案是科技。源源不断涌现的新兴科技给农业领域带来了哪些深远的改变?又将如何引领未来农业的发展?
9月20日,农业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涉农领域的院士专家,科研院所负责同志,合作企业代表,广东省、深圳市科技、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等200多人齐聚深圳,聚焦农业前沿科技领域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总结近年来农业科技创新前沿经验,交流未来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出席大会并发表致辞。他表示,基础研究是科研链条的起始端,更是科技事业大厦的地基。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作为中国农科院在基础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布局之一,自建所以来,在农业算法、生物育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始创新成果,希望继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好院地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李冠强指出,广东正处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基因组所作为广东省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要进一步发挥好人才智力、科技源头和创新引擎作用,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
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建洪表示,深圳市坚持谋全局、抓大事、保落实,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基因组所深耕深圳农业发展战略布局和需要,积极开展产学研转移工作,推动科技成果在深转移转化,为赋能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教授谢明勇,中国农业科学院梅旭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斌受邀作主题报告。
谢明勇院士以“主动健康一食疗的功效”为主题,从慢性病及其低龄化现状出发,介绍主动健康与食药同源的时代背景,分析WHO对于健康的定义,并通过比较“主动健康”模式与“被动健康”模式的区别,提出了鼓励和支持“主动健康”的政策建议。他指出,“主动健康”目前正面临知识、科学和技术的三大挑战,今后要进一步揭示不同基质中食疗食品组分间互作机制,持续优化食疗食品配方设计,促进食疗产业与高新技术相融合,系统阐明食疗食品的健康效应机理,大力发展“食药固源”食疗产业,为“健康中国”和“主动健康”模式发展提供新思路。
梅旭荣研究员以“农业科技: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为主题,在报告中深入阐述了农业科技发展新态势,详细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解读了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要求和实施路径,系统介绍了对未来农业科技创新谋篇布局的思考。他指出,我国农业科技整体进入世界农业科技第一方阵,但仍面临发展不平衡、原始创新不足、科技供给不足的问题与挑战,要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必须着眼现代农业发展、国际科技前沿和农业科技竞争格局,加强协同创新,做到科研“一盘棋”、创新“一条龙”、服务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韩斌院士以“量化分析水稻杂种优势遗传效应和设计育种”为题作学术报告,介绍了该团队在水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解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解释了杂种优势和超亲遗传重组分离这两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该团队基于包含万份个体的预测数据集构建模型,并利用选择系数综合考虑多个性状,从而实现潜力组合的快速筛选。利用这项研究成果,科研人员有望进一步优化水稻品种的杂交改良,实现对亲本材料的高效选育和配组,服务于具有高配合力特性的亲本材料和聚合双亲优点的常规稻材料的创制和改良,选育出更加高产、优质和多抗的水稻种质资源。
大会还发布了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简称——大鹏湾实验室,举行了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启用仪式。
采写:南都记者张艳丽 通讯员马昕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