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元就能“克隆”网站,不能任其野蛮生长
近日,一篇针对某女演员的评论文章《低俗炒作博眼球,爆“瓜”文化不可取》在网上传播,因文章页面带有“人民网”标识,部分网友认为是官媒发声,纷纷转发。而真相令人大跌眼镜:经警方调查,该文章系不法人员假冒媒体名义杜撰,传至网络。
据媒体调查,“仿冒正规网站”并非偶发事件,大量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通过仿冒媒体、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网站的方式,达到操控舆论,平息负面消息,销售、认定伪造证书,牟取经济利益的目的。
媒体将上述操作称之为“克隆”网站。顾名思义,所谓“克隆”网站,就是以近似复制粘贴的方式以假乱真,使其基本与正规网站完全一致,所以很容易被蒙蔽,危害自然也不容忽视。
在“克隆”网站被人熟知之前,过去网民经常遇到山寨网站,也就是低配版的“克隆”网站。比如名称或者域名可能有细微的差别,而在内容方面,主页可能基本一致,但到二级页面就有差异,会出现很多套路,通常是为相关机构引流。
山寨网站过去之所以泛滥,与搜索引擎平台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过去搜索引擎对于正规网站,尤其是官网没有特别标识,导致网民很难辨别。现在搜索引擎平台完善了这方面的工作,官方网站都有专门的标识,所以这个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二是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问题,只要花钱,搜索结果就能排在前面,这导致不少山寨网站排名前列,加上广告标识不明显,导致乱象频发。
输入一个机构的名称,会出来好多个结果,正规网站石沉大海,倒是山寨网站颇为吸睛。这种现象在电商、医疗、教育等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至今偶尔还会受到媒体关注。
“克隆”网站与之基本差别不大,只是未必追求流量,其生意模式和过去的山寨网站相比发生了变化。过去山寨网站基本是公司化运营,而“克隆”网站则要复杂一些,比如办假证的一些冒牌网站,比过去的山寨网站看起来还要“正规”,不仅能办证,还能完成所谓的核验,基本是一条龙式的假冒操作。还有更简单一些的,就像前述文章,图片显示是人民网文章。
而从媒体报道不难看出,这种“克隆”操作不仅技术很容易实现,而且成本非常低。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就能制作一个和人民网完全一样的网站页面,因为门槛、成本都很低,普通网民都能轻松得到想要的冒牌网站,乃至有人通过这种方式发布虚假信息,而且糊弄了不少人。
从坑蒙拐骗的山寨网站到唾手可得的“克隆”网站,此类冒牌现象值得重视,由于门槛、成本越来越低,其非法用途变得复杂多样,导致后果也有所不同,从单纯的牟利到传播谣言、误导公众,危害涉及方方面面。
就治理而言,专业人士认为,一方面寄希望于监管部门强化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关闭冒牌网站;另一方面就是搜索引擎平台对于疑似仿冒网站做分类提醒。
如今冒牌网站越来越逼真,这也提醒网民,需要在甄别信息方面学习一些相应的技巧。某些信息是否真实,其实辨别起来未必需要太专业的技术,了解一下相关行业的规范,多一点怀疑,很多时候就能避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