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难题缓解,部分省份告别“砸锅卖铁”风险
10月12日,央妈和财爸联手,召开了一场万众瞩目的会议。
主要是三个主题,化解地方债(别暴雷),给房地产吊命(还有用),保障特困群体的基本民生。
聊聊化解地方债的问题。
财政部部长说,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
网上传得最火的是一个中场片段,副部长问要不要说发债的具体规模,部长回:“先别说,量比较大”?
特意把视频音量放大听了一下,部长回的应该是“先别说,送人大”。
这也符合逻辑,是否增发国债及其数量须由人大常委会审议的。
会上虽然没提具体规模,但表示,“中央财政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这反映出想要帮助地方走出债务困境的决心,还是很明显的。
本次披露化解地方债的手段基本是:
1、把短债变长债;
2、把地方债变中央债;
3、国有大行接管地方小行债。
再明白不过了,地方搞不定的债务,由中央来兜底。
虽然之前高层说谁家的娃谁抱走,但说到底都是国家的娃,这下全都一起抱走了。
之前那些受困于地方债难题的省份,可以缓一口气了,暂时不需要“砸锅卖铁”了。
根据《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数据,到2023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0.74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5.87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24.87万亿元。
当前地方政府的困局在于:
一方面是债务巨大,不要说还本金,有些地方连利息都还不上;
另一方面,收入锐减,受房地产影响,这两年的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些地方政府只能靠中央转移支付和国债、专项债度日,很多地方甚至冒大不韪挪用教育经费发工资保运转。
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偿还债务,那就意味着地方政府背着债务,以后根本没有财力进行投资,甚至维持政府正常运转都很困难。
现在上面发话了,要统筹化解地方债,对地方政府来讲,必然是个天大的利好。
后续如果是用国债置换地方债,而国债又通过央妈向财爸购买,这种模式的融资成本是非常低的,基本上是永续债。
实际上在现代货币体系下,除了由中央财政主动挑担作为加大力度上杠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路可走了。
之前为遏制地方债,上面发文要求负债率过高的城市,除了基础民生项目,不得新增基建。
很多地方想搞点什么投资基建也没法进行,甚至之前的项目都停工了。
地方债务已成为地方发展的桎梏,谋求发展与解决债务问题成了地方政府的一个主要矛盾。
于是上面对待地方债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往好的方面想,中央出手置换地方债,可以及时解决了地方财政紧缺的难题。
往坏的地方想,债务缠身的地方,烂摊子有中央兜底,可能会形成路径依赖。
当然在这波化债中,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手段已经亮明了,继续增加政府负债,比如发行不计入政府赤字的特殊刺激国债。
钱来源于发行国债,那么钱到哪里去?
比如是投资驱动,还是消费和民生驱动,刺激效果取决于钱到哪里去。
如果还是路径依赖,过去所经历的,就是刺激之后同样要经历的,不会有本质变的变化,最多也就是,多几十块钱的消费券,少交点税。
如果有改变,一定是在政府开支的方向,与过去长周期的侧重点出现了显著的差异,比如社会福利体系的补课。
这些钱的来龙去脉,使用的透明度和监管,都是值得研究的细节。
最后,虽然债务可以被转移,但不会消失。
以时间换空间的做法,在短期内很有效,但不能总指望后人的智慧。
要化解地方债,只有开源节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才能根本解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